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开学的第一课︱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

开学的第一课︱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853 更新时间:2023/12/6 8:26:36

又到一年开学季,“开学”代表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开学的仪式感,可隆重可简朴,可以帮助学生们调整好心态,开一场新的征程。那么,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古代,他们的开学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他们的开学可比现在复杂多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开学仪式

古代的儿童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古人的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

正衣冠

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步,叫“正衣冠”。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

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先正衣冠,再做学问,这是古人们的共识。可见,古人十分注重学生们仪表的整洁。

整理好衣冠,学童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带领下,进入学堂。

行拜师礼

入学堂之后,便是拜师礼。学童们在先生带领下,先拜孔子先师。拜完孔子,再拜先生。古时候,拜先生可不能空手去。开学那日,家中父母定会早早为你准备好六礼束修。

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弟子心意。在孔子时期,干瘦肉条也相当于学费。

到了拜先生那会,你只需要把准备好的拜师礼拿出来就好。之后,便是学童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净手静心

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童们需要根据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手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是净手净心,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去除心中的杂念,认真学习,发愤图强。

朱砂启智

最后一个步骤,是朱砂启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笔,在学童眉心处点上红点,为学童们朱砂开智。

朱砂点痣,取的是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学童们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入泮仪式”。其中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定,历经千年而未改。

古人对于启蒙开学,极为重视。每个步骤,都暗含尊师重道的章法,也饱含了师长对于学子的殷切期盼。

古代几岁能上学

古代对学生的入学年龄要求一直在变化。唐朝六七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小学”,这和现代的入学年龄差别不大。

明朝则规定“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8岁是古代较为普遍的入学年龄。当然,即使你超过15岁,你依然可以去“上小学”。

这些“社学”的门槛很低,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要说义务教育,中国古代可能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当然,有些地区也会对儿童入学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明朝就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也就是说,有些地方如果8岁不送孩子去上学,那么父兄就要遭到责罚。可见古时候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古代时开学

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活动围绕着农业展开,学业同样如此。古人开学的时间一般会选择农闲时间。

在汉朝,一般有三种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简单概括就是春季入学、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时间和现代开学时间较为接近。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学成了主流,《北齐书·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不过在开学时间上和此前略有不同,一般为农历十月。

陆游《冬日郊居》一诗中提及,“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以,那时候是十月份入学的。

古代学校怎么收费

标准不一,秦朝贫困生给私塾打工还“贷学金”,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夏、商至西周:学在官府不交学费

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学校,那时叫“痒”。从夏、商到西周,学生几乎都是贵族,也就是所谓当时流行的“学在官府”。既然是官学,学生的学费由政府掏腰包,学生家长自然不用交学费。

春秋时期:收学费维持生存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私塾,与此同时,也开创了“上学要交学费”的新时代。

《礼记》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肉干儿,学生入学时也可以老师交这样的“学费”,上学门槛低,是一所典型的平民学校。

秦汉魏晋南北朝:私塾顽强发展学费很低廉

到了秦朝,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需要,“私塾”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私立学校)却在顽强地发展。

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很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带小孩之类的活儿。

隋唐:砸锅卖铁交学费

到了隋唐,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这就意味着,再穷的家庭,只要学生能在科举考试中考得高分,一样也能做官,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民营学校事业的发展。于是,在“万般皆下品,惟(唯)有读书高”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化感染下,“父母砸锅卖铁交学费,只为孩子读书”的情景轮番上演。

在唐朝,收费最低廉的学校当属佛教寺院里举办的学校。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只要学习刻苦,不仅不用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能得到奖学金。学校推行“奖学金制度”确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值得大书一笔。

宋朝:免学费免食宿

到了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宋朝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地收二钱,对实在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学费)。

不仅如此,国家和省政府举办的“重点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些零用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不仅宋朝官学如此,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为什么?因为宋朝的经济发展较好,私塾、书院等民办学校办学经费渠道广泛:有政府补贴,有达官贵人捐款资助等,而学费只占办学成本很少的部分。对于确实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建立了“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明清时期:学费成教师收入主要来源

明清时期,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硬件投资方面,一是官办民助;二是由当地乡绅、义士或民众集资,其中无偿划拨土地和捐赠房屋是重要方式。

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并多与学生家长们共同商议而定。学生每人每年一般交80斤到120斤小麦,一名塾师一年可得2000斤小麦。

古代学校纪律

学生入学后要遵守各种学校规定,比如学校会设立“功过簿”,记录学生的表现,其中明朝教育家魏校在他的教育意见中,就令学校设置“扬善簿”和“改过簿”。学生表现好的话也会得到奖赏。

明朝沈鲤主张,学生勤学、守规矩、有进益者,给免帖一纸,当该受责罚时,可以用免帖抵充一次。同时,如果学生勤学守规矩,还记录在簿,就可积1分,积满10分,则告诉东家,给纸笔犒赏一次。

古代小学生也要面临各种考试,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比如在明朝,沈鲤就制订了这样一份课程表,除了正常的授书、习字外,还有“每月朔望考试”,“每岁腊月望日总考”,就是说月初和月中都要考试,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望日)那天还要“年终考”。

古时候,学生不听话,先生可以用戒尺打学生手心。老师不仅可以“扑挞”学生,甚至可以处罚学生的家人。

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远比我们今天讲究多了。如今,这些开学仪式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实用。传统文化精髓并没有丢,尊重知识、尊敬师长,这是每个学子开学的第一课!

标签:

更多文章

  • 打开越南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是个假中国人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越南

    打开世界地图,世面上很难找到一个和中国如此相像的国家了。从反侵略、开始内战、开始土改、遭遇饥荒、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直到一头撞上互联网的巨大风口,中国和越南的近现代史,就好比两拨演员拿了同一个剧本。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共产党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行政区域来看,越

  • 从《红高粱》到《乖,摸摸头》:40年来,畅销书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畅销书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从城里去了乡村。在下乡知青那里,一本书要传阅几十个人。为了多看几眼书,不少人会挑灯夜战,把整本书抄下来。70年代末,城市里的新华书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王安忆说:“好像每个人都是文学青年似的。经典的文学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基本是全部读了个遍。&

  • 在这中元之夜,让我们聊聊所谓的“鬼节”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鬼节,中元节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日, 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中元节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元素:祭祀祖先的孝道、救赎游魂的宗教慈善以及岁时行乐的表演和观赏。尽管这个节日 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盂

  • 跨越八百年的丝路对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丝路

    南宋青白釉瓷执壶。明青花莲纹盘。元朝青釉莲瓣纹双鱼洗。清青花花卉纹方盒。游客在观展。“礁起礁没”版块。游客在观展。展出的文物。南宋酱釉小口陶罐。碧海浩瀚路,千帆竞相渡。黄沙千万城,悠悠驼铃声。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南,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关口要塞敦煌。一场展览突破时空

  • 中国这个地方,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国人却有一半人都不知道!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顺德,顺德小吃,世界美食之都

    2014年,顺德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了,要知道获得这个称号的城市全球仅有8个,我国占了4个,其中一个便是顺德。本来被评为美食之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相较于蠢萌的成都,网络上却流传着关于另一座美食之都顺德的种种负面传闻。传闻之一是,去过顺德之后

  • 牛郎织女本没有爱情,讲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牛郎织女,七夕节,七夕

    今天是七夕。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的日子。如此恩爱的小两口一年中只能见一次,一直以来引发着人们的同情。不过,凡事不能较真,爱情本是美好的象征,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有些“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为什么本是“乞巧节”的七夕,逐渐成了情人

  • 2/5的中国,住在草原上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的,大地,皮肤,住在,上,。,草原,中国

    草原,大地的皮肤。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生态系统,草原不仅维护了一方气候,还是旷达洒脱的草原儿女幕天席地的生存家园。身处这片绿色的海,你甚至可以跨越“秦时明月汉时关”,听到远古的浩瀚回声。那达慕大会的振奋激昂,呼麦长号的低沉神秘,马头琴的深远悠长,以及劝驼歌的忧伤,交织成一阵呼啸

  •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许翰

    以往说起这个话题,许多朋友常追忆起的,是那些凭着智慧勇气力挽狂澜,大智大勇的历代英雄们。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历史上另一类景象:有些本来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甚至局面一片大好的战事,却因为某一个人的自私贪婪,白白葬送了胜利机会,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要说的,就是某些造

  • 今天,仙女们选择不过七夕!答案都在这些古画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七夕,七夕节

    今天七夕有对象的过七夕节不用说那单身的过啥过乞巧节啊!旧时的这天姑娘们会用穿针引线等游戏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自己心灵手巧乾隆看到这样的场面都忍不住题诗几句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月曼清游图册 桐荫乞巧-清 陈枚所以今天是“女儿节”要美美的

  • 平民的节日:北京“地摊儿”往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练摊儿,老北京

    1北京的地摊从大明大清到上世纪 九十年代,几百年来兴盛不衰。 从抗战胜利后遍地军装、钢盔、水壶、美国饼干、日本眼药,到八十年代知青返程不好找工作,再到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下岗大潮……都是全城摆摊的时代。 北京话管摆摊儿叫“练摊儿&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