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锅盔的历史:两千年的美味,打仗必备的干粮

锅盔的历史:两千年的美味,打仗必备的干粮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875 更新时间:2024/1/22 9:55:44

在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美食,名叫“锅盔”,光听名字就会觉得很气派。锅盔是一种烙烤出的干面饼,原材料来自盛产小麦的八百里秦川。锅盔的最大特点是存放时间久,十天半个月不变质,吃起来麦香扑鼻。这在没有冰箱保鲜的年代特别走红,而且很适合远行当干粮携带。

在关中有多个地方出产锅盔,不过其历史不同、做法有区别,但不管是种类型的锅盔都同样好吃。

发明了锅盔

“文王锅盔”起源于西周的大本营岐山,历史可追溯到周文王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据说商朝末年,纣王无能,在臣子挑唆下将西伯侯姬昌囚禁。后来姬昌想办法逃走后回到故土岐山整顿军队,扩兵练武,准备出征伐纣。

行军路途遥远,姬昌为解决士兵们的吃饭问题,特意选用关中小麦为每个士兵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饼,并用麻布包好,背在身上。大饼经久不坏,带在身上有时还能当盾牌,这也是锅盔里“盔”的来意。姬昌后来成了建立了西周,成了周文王,他所创的锅盔就被称为“文王锅盔”。

“文王锅盔”做法简单,通过和面、制坯、烘烤三个环节,调味只需一点盐和小茴香,基本保持着麦子原有清香。吃起来口感酥脆香甜,并不费劲费牙。制作材料和灶具最好是原生态的,比如,使用的油是纯菜籽油,和面打进去的鸡蛋是土鸡蛋,烙锅盔用麦草,使用的锅是农村的黑老锅。一个锅盔要做两三个钟头才能做熟,还要不停地翻,真是细火慢功夫。

锅盔为秦统一天下做出贡献

到了秦代,锅盔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秦人老实实在,做出来的锅盔个儿大,直径能有五六十厘米,厚度能达十五厘米,特别瓷实。因它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也叫“墩饼”。

在战事频繁的战国时期,秦号称虎狼之师,东征西讨。墩饼作为行军干粮,既好吃又便于携带,还不易变质。每两个墩饼为一组,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配发给士兵。这两个墩饼每个都有五六斤重,士兵们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果遇到敌军射箭,扎在墩饼上的机率非高,歪打正着起到了“防弹背心”的作用。于是秦兵们把墩饼叫做“锅盔”,具有盔甲之意。

秦国的墩饼能吃还能挡箭,就冲这一点,就把其他国家的军队甩了好几条街。所以秦国最终能完成大一统,锅盔从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后来秦人出远门家中必烙锅盔相送,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锅盔虽然看起来普遍,但是制作颇讲究,越是寻常食物越见真功夫。首先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锅中,下面就靠文火慢慢烙,直到水分蒸发掉,外皮变微黄,内瓤干香。

锅盔馍走红秦人餐桌

乾县锅盔馍是发源于唐朝时候的陕西乾县,比起西周、秦代时候的锅盔袖珍了好多,不过还是挺大的。

据说武周时期,大量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因工程巨大,修陵人需要加班加点,总是没时间吃饭。有个小兵灵机一动,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将自己的头盔当做炊具架在上面,并且把面和匀放在盔内,下面烧柴禾烤。就这样他制作出了简易锅盔馍,口感外脆里嫩。这种吃法使其它士兵争先仿效。每天一到饭时,筑陵工地就弥漫着锅盔的香气。就连监工也来品尝这道方便快捷的美食。锅盔馍的名声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京城皇宫。后来朝廷要求乾县每年都要进贡锅盔馍。

锅盔馍这种烙法在现代陕西人的餐桌上最常见。经过老百姓不断改进,样式更加丰富。

锅盔馍的吃法除了细嚼慢咽地品尝之外,还能泡到羊肉汤里、豆腐脑中,吸饱了各种汤汁儿,使得味道层次更丰满。从而也衍生出了陕西著名的羊肉泡馍、豆花泡馍、水盆牛羊肉等等。不过最常见的吃法还是把新烙好的锅盔切成三角形,炒一盘红绿辣子,趁热夹着吃,仅一口就有美味钻心!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饮食,饮食又养育一方人才,进而塑造人的性格。锅盔作为陕西关中水土孕育出的一种美食,从做法、吃法上都体现出了关中人豪迈粗犷的性格特点。因此在“关中八大怪”里也有“锅盔像锅盖”一说。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刘亦菲的花木兰妆容:揭秘诡异的北魏妆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诡异,北魏,花木兰,揭秘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节选迪士尼最近发布了真人版《花木兰》首支预告片。作为首个“亚裔公主”,花木兰的真人影化版受到了全球影迷的关注。视频一经发出,引发热议话题。其中#刘亦菲的妆容#累计6.3万讨论、2.5亿的阅读,可

  • 清明节的来历:唐玄宗时正式成为祭奠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日前后。早些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清明节即起始于节气。“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农历),故有“三月节”之称。后来,《岁时百问》一书曾做解释

  • 探秘故宫建筑里隐藏的风水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探秘,风水,故宫,文化,建筑

    古代风水文化的影响广泛的波及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对此,皇室一族对于风水方面则更是讲究。作为古代建筑代表之一,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其建筑理念无疑深受古代风水学的影响,那么,故宫里究竟有哪些方面受过风水大师的指点呢?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ldquo

  • 浅谈中西哲学的不同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哲学,浅谈

    ​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呢?西方哲学关心的是:你是谁?从哪儿来?到何处去?;而中国哲学关心的是,吃了吗?在哪儿吃?要怎么吃?哈,纯系调侃哈,这个题目太大,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写这小文的目的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混乱的思路理一下,根本谈不上能同大家共享。当然,如果朋友们能从中能记上点滴,不胜荣幸了。

  • 为何民间特别忌讳“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年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民间

    在过去,农村里有很多和生日相关的俗语,而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就是这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这种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就是这两个年纪是人生的一道坎儿。古人认为,活到这两个年纪的老

  • 东干人:没有了汉字 说方言的中国人就成了别国的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东干人,汉字,中国,民族,方言

    曾经一段时间,一部分文化名流包括鲁迅在内,主张废除汉字,主张使用拉丁字母。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域之间操不同的方言,而且区别很大。有时候,两个操不同方言的人在一起如果不借助汉字甚至无法交流。如果废除汉字,那会是个什么结果?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世界上还真有这么一个民族,他们是唯一一个说汉语但

  • 端午名称由来的历史:铁面无私的唐朝贤相宋璟所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端午,唐朝,历史,名称

    大家可能都知道大唐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是一个守法持正、如假包换的“黑老*包”,连武则天的男宠犯事都想要法办,可谓是铁石心肠、宁折不弯。但大家可能又很少知道貌似铁石心肠的他写起词赋来也很是风流儒雅,和他的性格刚好有点相反,比如他写的《梅花赋》就是极尽妩媚之能事,有诗评曰:&ld

  • 故宫里也有京白梨 深得皇帝喜爱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故宫

    承乾宫的梨花紫禁城肇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落成。倏忽之间,即将迎来600年的诞辰。600年间,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粪土当年万户侯。而紫禁城草木,却葱茏葳蕤,生生不息。它们无疑是600年紫禁城有生命的见证者。早先,游客游览故宫的时候,多是围绕宫廷建筑,走马看花。近年来,故宫展览越来越丰富,文物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唐朝建筑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文化,古代,唐朝建,艺术,建筑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唐朝建

  • 浅谈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发展历史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传统,建筑,历史

    中国古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直至今天,其中许多方面仍可为我们在建筑创作中提供有益的借鉴。一、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