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最大烂尾工程,如今已成著名旅游胜地

明朝最大烂尾工程,如今已成著名旅游胜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51 更新时间:2023/12/14 10:19:08

石碑是碑刻的一种,我国碑文化源远流长,大到皇宫寺院、小到古巷民宅,石碑无处不在。

阳山碑俯拍,碑首和碑身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有一个明朝巨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当地人称之为“孝陵碑材”。

常见的石碑一般由碑座、碑身、碑首(碑额)三部分组成,是从山体上整块开凿出来,运输到目的地经过雕刻后,再组装竖立起来。

所谓“碑材”,就是尚未完工的石碑。

阳山碑材有多大呢?

我们通过下面的数字看一下: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千吨;碑首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

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三万余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左侧碑首右侧碑身,碑身横在山里,侧面可以跑汽车。

孝陵碑材,从字面上看应该是为朱元璋的孝陵建造的,然而如此巨大的石碑,《明史》中并无一字提起,因为它并未建成,烂尾了。

碑首(民国老照片)

那么,阳山碑材是谁发起建造的呢?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万丈。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屃形更大。

直斩奇峰为一坐,欲负不负身尚卧。高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大书公德高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这是清朝文学家袁枚所作《洪武大石碑歌》中的著名诗句,袁枚认为“洪武大石”是朱元璋为自己陵寝建造的,但这与朱元璋节俭的性格不符,历史上也没有相关记载。

经过努力,专家找到了一篇明永乐年间大臣胡广的游记《游阳山本业寺记》,游记中记载:

永乐三年秋,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材焉。……特命翰林臣往观。于是学士解公缙,侍讲金公幼孜,暨广偕往。

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这一年的秋天,因为要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修建石碑,胡广奉命和另外两位大臣解缙、金幼孜前往南京郊外的阳山,察看在那里进行的碑材凿刻工程。

碑首(近照)

这种体量的石碑,一般是作为帝陵的神功圣德碑使用,但是,这块巨大的石碑并没有出现在朱元璋的明孝陵内,如今明孝陵方城内的神功圣德碑,体量比阳山碑材小得多。

1398年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直到1402年被其叔父朱棣推翻,短短四年时间,战火不断,建文帝没有精力和时间为祖父朱元璋建造神功圣德碑。

碑身下方空隙是放置圆木用于运输的

在占领了南京之后,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明孝陵。

在父亲朱元璋的墓前,朱棣哭诉自己的不得已,为自己推翻侄儿的行为进行辩护,并很快下令,要为父亲树立一块巨大的神功圣德碑,以完成明孝陵的全部工程。

对于朱棣而言,这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机会,那块高高竖起的石碑,将向天下的臣民充分显示自己的孝心,也宣示着新任天子的威严和至高无上,是争取正统话语权的第一步。

老照片:左侧碑身,右侧碑首

1405年,朱棣下令征集全国数万工匠,前往六朝时期就已开凿的阳山古采石场,利用其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凿石制碑。

为赶工期,工匠们被要求风雨无阻、日夜施工,并每人每天向监工交验凿下的石碴三斗三升,13个月的辛劳开凿,因累死、病死、摔死以及完不成任务被处死的工匠多达三千余人,尸体则被随意埋在附近的坟墓群里,今日阳山“坟头村”的村名即由此而来。

同样角度:左侧碑身,右侧碑首

奇怪的是,这项由皇帝亲自下诏,兴师动众、规模宏大、劳民伤财的工程,却在基本成型后被废弃,成为明朝最大的“烂尾”工程,最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得多的神功圣德碑矗立在明孝陵。

个中缘由,无人知晓,终成历史之谜。

▲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高10.86米,已经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了,方城现已加了屋顶,看不到阳光了

不过,以现代眼光考量,这场工程注定是要烂尾的,单体1.6万吨的重量,且不说能否运送到明孝陵,即便到了明孝陵,三块碑体78米的高度,3万多吨的重量,根本无法竖立起来。

碑座倾斜开凿,便于运输

600年前的明朝人做不到,现代人也做不到。以朱棣之精明,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可能他需要的是建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通过这一国家级的工程,彰显自己的孝心和权威,转移注意力,压制臣民。等到权力稳固,迁都北京后,这块碑材就没有它的利用价值了。

78米的高度本来就是惊世骇俗、博人眼球的,最终竖立的10米的圣德碑才是最实际的。

朱棣一己之私,劳民伤财,下令开凿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石碑,可以断定是一个作秀的面子工程。

更多文章

  • 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布达拉宫

    你的心中是否藏着一个美好世界是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还是远离尘世喧闹美如仙境的城堡该如何形容它的样子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到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河谷中来看看现存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置图,[emailprotected] Earth[emailprotected]/可视化星球从空中俯瞰这片土地宽广

  •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说说古代人如何过中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秋节,传统,说说,古代,中国,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

  • 在没有普通话的时代,「官话」是怎么玩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普通话,官话

    以前没有普通话,人们怎么沟通的?看过一篇文章说光绪召见康有为(广东人),听他的长篇大论一句话都听不懂。那个时候也没有新闻联播看,也学不了普通话,现在一些广东福建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人们出远门怎么沟通呢?今天,历史君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古代没有普通话,但有官话。没有声音类资料可供复制,语音的传承,

  • 古代士兵都训练哪些项目,为何重视耐力训练而不是力量训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士兵

    ​宋朝诗人辛弃疾曾有一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被人熟知,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描写了一幅声势

  • 三国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族,三国,文化,中国

    三国文化是荆州的一大文化特色,现在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何谓三国文化?对三国文化怎么看?认识上还有差异。笔者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位发言者就谈到,他原先不认为有三国文化,只认为有楚文化。当时听了颇为愕然,继而一想这恐怕主要是我们对三国文化的宣传还很不够。所以,有必要对三国文化乃至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一

  •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红十字会

    最近,武汉红十字会因为物资分配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红十字”是个纯粹舶来的概念,100余年前才传入中国。1938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在汉口进行“空袭救护”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他手里是一封刚收到的电报:“以两军死

  • 致敬勇士:这些人,也不能遗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这些,勇士,那美,也不能,好的,人,致敬,遗忘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圣经·提摩太后书》郝慧英永远记得,她去偷看父亲、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的最后一面。那是1937年9月,武汉汉口火车站。当时,侵华日军直攻山西雁门关,并兵指华北要塞太原,为了拱卫华北,郝梦龄整

  • 七月十五:古代人中元节都干些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七月十五,中元节,古代

    夏历七月十五,从前是个重要节日中元节。关于此节的来历,其说不一,道教、佛教各有说辞。先说道教的。汉代张道陵及其子孙张衡、张鲁等创五斗米道(即道教源头,又称天师道),崇尚天官、地官、水官。入道者有病不吃药,而是关在净室里忏悔思过,然后写出“检讨书”,抄成三份;一份放在高山上,一

  •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枚口罩,67天内控制了百年前的东北大鼠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鼠疫,伍连德

    百余年前,东北鼠疫,短时间内,横扫东北三省,人一家家的死,收尸都来不及。当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是最高危人群,死亡率超过40%。然而,就在鼠疫发源地,哈尔滨傅家甸,一名医者在累累尸首间,坚定的行走,最终扼制了这场灾难。这名医生叫伍连德,马来西亚华裔,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从小生长在国外,连中国话都说不利

  • 满语为何会消亡?承载的文明体量太小了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满语

    ​问:为什么首崇满洲“国语骑射”的满清皇帝,最后还是选择汉人严复为清帝国国歌作全汉字歌词,且该国歌曲也为古代汉地雅乐风格?这是否能说明,因为满文化相对于同时期汉文化是落后的弱势文化,所以最后满语文在清末丧失了统治地位呢?清廷的国歌,颁布于1911年10月4日,名为《巩金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