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胡展奋:中国最早口罩小考

胡展奋:中国最早口罩小考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051 更新时间:2024/1/10 23:54:00

中国是文明古国,无论“唾”还是“咳”,先人都早早地有了规范,明令禁止乱唾。

冲突的发生非常偶然。

那天麦德龙超市结账通道人人都戴着口罩,突然人堆里一位老爷叔拉下口罩就是一顿暴咳,那暴咳绵长而剧烈,末了还风箱似地抽足气,期待感十足地闭上眼睛仰天转颈“啊啐!”一连三个大喷嚏。

乖乖,虾腰双浇宽汤面碗底还滑出了三只荷包蛋!

人群中弹似地屏息,刹那静默后,立刻爆发出无数的怒斥并汇成了咆哮的海洋,那正是2月中旬之时,一群狂怒的小伙子直接对老爷叔爆了粗口……

你咳嗽也罢喷嚏也罢,把口罩特地拉下来无差别左右狂扫未免太过分了吧,事过多日,我犹然觉得外衣还滑叽叽地“馋吐水”嗒嗒滴。

宅家的日子既然漫长,便乘机考究了一下唾咳之道。

病从口入,秽从口出,口腔原是极忙的,也是极“脏”的。唾液本来无色无味,但氧化后颇有异味,个别人特别臭,我们通常叫“臭嘴巴”。每个人孩提时就明白了,恃其为战斗武器庶可披靡,谁小时候没有唾来唾去的呢?但形诸文字的,最早还是文言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长安君(赵太后幼子)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以前读到这里常想:“伊唾得到?”老太垂帘高坐,言事的大臣离她起码七步,难不成还走上去凑近了唾?现在明白了,大家都忌讳唾沫之秽,老太借势宣示而已,可见唾沫的“秽势”足以吓阻不同意见,李白有诗“咳唾落九天,随风化珠玉”,我是疑其变态的,阿娇再怎么“娇”,其口水总不见得是龙涎香吧,还是蒲松龄实在,《聊斋》里宋定伯捉鬼,鬼变羊后怕其再变回去,定伯对它连唾几口“馋吐水”而办成了铁案,可见口水的威力。《隋书》称:北周伊娄谦使北齐时,因高遵的泄密,被北齐拘留。后来周武帝逮住高遵,交给伊娄谦任意处置。伊请赦之。周武帝便说:“卿可聚众唾其面,令知愧也。”周武帝宇文邕乃整个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明君,以“群唾”羞辱臣下,算是一大发明。相形之下,“全民唾秦桧”的态势才叫一个蔚为壮观。据《燕京岁时记》称:元仁宗延佑年间在大都(北京)为岳飞设神位,“阶前有秦桧跪像,见者莫不唾之,已不辨面目矣。”又据《柳南随笔》记载:明成化年间进士周木在浙江任上时,于钱塘修建了岳武穆墓,并铸秦桧跪像,“供游人笞击。”后来不知何时何人发起,改向秦桧跪像吐痰泄愤,并美称为“义痰”。

用“义痰”表示义愤,论情可以理解,但论理我是极其反感的,那些跪像我小时见过,可谓“天下第一恶心之物”,痰垢累累板结,油酥大饼甚或香港脚一只;唾沫层层风干,边边角角都蝉翼般翘了起来,那个脏我敢说是杭州城最大的“病毒宿主”,各地的“义喉”把各方的病毒都带了过来“交叉变异”,则“义痰”之义,对跪像固然正义,但对公众健康却大不“义”,恨一个人总不能恨到如此不讲卫生吧。由此忽然细想了“痰”。成书于战国的《灵枢》称人体五脏所主之液为汗、泣、涕、唾、涎五种。不提“痰”。再找东汉的《说文解字》居然也找不到“痰”字,痰去哪了?一直找到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才找到“甘遂、葶苈之逐痰癖”,这应该是最早的“痰”字了,当然,中医里的“痰”并非只指唾咳之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聚,我们决不能据此推断东晋之前,人皆“无痰”,那唾咳之“痰”无非混入唾、涎之称了罢。

中国是文明古国,无论“唾”还是“咳”,我们的先人都早早地有了规范,明令禁止随地乱唾。《大戴礼记·保傅》称:“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安顾(动静举止)、咳唾……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就算周朝天子也不能随意唾咳,必须合乎礼仪,“咳唾教练”就是太保。《礼记·内则》更有“在父母姑舅之所,不敢唾涕(吐痰与擤鼻涕),父母唾涕不见”的规定,而一旦违反,像麦德龙老爷叔般地恣意狂喷,则后果可能很严重,甚至有不测之祸,《魏书·李栗传》称:北魏左将军李栗“性简慢。矜宠,不率(守)礼度。每在太祖(拓跋珪)面前舒放倨傲,任情咳唾。太祖积其宿过,天兴三年诛之。”注意“任情”两字,那就是唾咳时,不分场合,率性而为,大抵是随地吐吐,鞋底揩揩,结果皇帝和他总算账,要了他脑袋。同样是《魏书》载:杨津“少端紧,以器度见称……文明太后临朝。津久侍左右,忽咳逆失声,遂吐数升,藏衣袖。太后闻声,阅而不见。问其故,具以实告。遂以敬慎见知,赐缣百匹,迁符玺郎中。”咳嗽虽说和私情一样是藏不住的,但就像世卫组织提倡的“赶紧捂嘴”呀,这位仁兄暴咳时都吐入了衣袖,宁可自污,也不害人,结果受到嘉奖,缣是细密的绢,被奖了一百匹,还升官,此痰可谓金痰矣!

《马可波罗游记》第十三章谈到元世祖的宫廷宴会:“皇帝左右侍候和办理饮食的许多人,都必须用美丽的面纱或绸巾遮住鼻子和嘴,防止他们呼出的气息,触及宴享的食物。”

如果没有夸张,可以认为最早的口罩是元世祖倡导的了,而明朝,对随意咳唾已直接发布敕令,违者严惩了。《明史·礼志》记载:大明宣德七年,“大祀南郊,帝御斋宫。命内官内使,饮酒食荤,入坛唾地者,皆罪之。司礼监纵容者同罪。”

包庇者都要连坐。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最严厉的禁唾令。

又想到“麦德龙老爷叔”了。近日报载女乘客故意对空姐暴咳,下一秒直接被锁喉压制。想想他的“虾腰双浇宽汤面碗底再滑三只荷包蛋”,我为他庆幸,那一天,大家对他还算是客气的呢。

标签: 口罩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大烂尾工程,如今已成著名旅游胜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阳山碑材,孝陵碑材,阳山碑

    石碑是碑刻的一种,我国碑文化源远流长,大到皇宫寺院、小到古巷民宅,石碑无处不在。阳山碑俯拍,碑首和碑身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有一个明朝巨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当地人称之为“孝陵碑材”。常见的石碑一般由碑座、

  • 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布达拉宫

    你的心中是否藏着一个美好世界是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还是远离尘世喧闹美如仙境的城堡该如何形容它的样子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到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河谷中来看看现存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置图,[emailprotected] Earth[emailprotected]/可视化星球从空中俯瞰这片土地宽广

  •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说说古代人如何过中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秋节,传统,说说,古代,中国,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

  • 在没有普通话的时代,「官话」是怎么玩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普通话,官话

    以前没有普通话,人们怎么沟通的?看过一篇文章说光绪召见康有为(广东人),听他的长篇大论一句话都听不懂。那个时候也没有新闻联播看,也学不了普通话,现在一些广东福建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人们出远门怎么沟通呢?今天,历史君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古代没有普通话,但有官话。没有声音类资料可供复制,语音的传承,

  • 古代士兵都训练哪些项目,为何重视耐力训练而不是力量训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士兵

    ​宋朝诗人辛弃疾曾有一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被人熟知,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描写了一幅声势

  • 三国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族,三国,文化,中国

    三国文化是荆州的一大文化特色,现在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何谓三国文化?对三国文化怎么看?认识上还有差异。笔者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位发言者就谈到,他原先不认为有三国文化,只认为有楚文化。当时听了颇为愕然,继而一想这恐怕主要是我们对三国文化的宣传还很不够。所以,有必要对三国文化乃至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一

  • 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红十字会

    最近,武汉红十字会因为物资分配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红十字”是个纯粹舶来的概念,100余年前才传入中国。1938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在汉口进行“空袭救护”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他手里是一封刚收到的电报:“以两军死

  • 致敬勇士:这些人,也不能遗忘!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这些,勇士,那美,也不能,好的,人,致敬,遗忘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圣经·提摩太后书》郝慧英永远记得,她去偷看父亲、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的最后一面。那是1937年9月,武汉汉口火车站。当时,侵华日军直攻山西雁门关,并兵指华北要塞太原,为了拱卫华北,郝梦龄整

  • 七月十五:古代人中元节都干些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七月十五,中元节,古代

    夏历七月十五,从前是个重要节日中元节。关于此节的来历,其说不一,道教、佛教各有说辞。先说道教的。汉代张道陵及其子孙张衡、张鲁等创五斗米道(即道教源头,又称天师道),崇尚天官、地官、水官。入道者有病不吃药,而是关在净室里忏悔思过,然后写出“检讨书”,抄成三份;一份放在高山上,一

  •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枚口罩,67天内控制了百年前的东北大鼠疫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鼠疫,伍连德

    百余年前,东北鼠疫,短时间内,横扫东北三省,人一家家的死,收尸都来不及。当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是最高危人群,死亡率超过40%。然而,就在鼠疫发源地,哈尔滨傅家甸,一名医者在累累尸首间,坚定的行走,最终扼制了这场灾难。这名医生叫伍连德,马来西亚华裔,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从小生长在国外,连中国话都说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