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南明实力明明远胜东晋、南宋,为何没能长期偏安南方?

南明实力明明远胜东晋、南宋,为何没能长期偏安南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3/12/29 16:34:46

公元1644年4月,崇祯自缢殉国。两个月后,福王朱由崧在留都南京称帝,国号续之曰“大明”,史称“南明”。然而,自朱由崧政权草创伊始至永历帝被戮于云南,历经“四帝一监国”仅18年,算上此后盘踞于中国台湾岛的明郑政权,南明纵向跨度也仅有39年。

同样是偏安政权,西晋为前赵所灭后,司马睿即逃往建康,以偏安方式再续晋朝大统一百余年;北宋为金所灭后,赵构逃往临安,也以偏安的方式再续宋朝大统一百余年。那为什么南明如此短命?是因为实力不够吗?

清朝学者戴名世曾感慨:呜呼,自古南渡灭亡之速,未有如明之弘光者也。地大于宋端,亲近于晋元,统正于李昪,而其亡忽焉。

这句话道出了南明比起前朝几个偏安政权的优势。首先,尽管中原地区和陕西、四川、湖北等地遭受了多年战争和灾害的创伤,但富甲天下的江南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这里仍然是明帝国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密集、赋税最主要的地区;其次,南京原本就有一套留守的政府班底,在南京延续大明国祚的把握,要远远胜过仓惶奔赴南方的司马睿和赵构。最后,南京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这是一种正统的象征,对明朝政府治下的臣民,是一个心理上的鼓舞。

1644年4月明朝灭亡后的南明形势图

总而言之,南明的政权基础、物质积累和军队保有量,比起东晋和南宋,都更为优越。但遗憾的是,它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个中缘由,值得思考。

统治者昏庸

崇祯皇帝在死之前并没有对身后的抗清大业有一个安排,因此,南明的皇帝福王朱由崧在没有经过任何考核的情况下匆匆上位。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完全不称职的统治者。当他的新宫殿兴宁宫落成之际,他令大学士王铎书写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由弘光亲拟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

朱由崧

由此可见,这位皇帝的的志向并非重整河山,北伐中原,而是醉生梦死,给自己营造奢华的生活。

他登基后,一是大选秀女入宫,让自己尽情的享受美女;当时民间就有人创作《拉郎配》这个戏剧,讽刺了弘光帝不顾国情、为了个人私欲而滥用国家资源进行全国范围的选妃活动。二是以原来的宫殿漏水为名,大事营造。由于他只当了一年皇帝就作了清军俘虏,许多宫殿在他下台时还在建设之中。他举行大婚时,其铺张更是登峰造极,单是一顶镶有猫眼石和祖母绿的礼冠,价值就高达白银十万两,这相当于五千名士兵一年的费用。另外,当时宫中辖下负责制作金银器的银作局,就有工匠多达千名,单是每个月的伙食费,就多达三千六百两,这还不算这千名工匠每天制作金银器具的花费。

由于皇帝的开销太大,政府财政变得十分拮据。为了解决财政困境,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的马士英开动脑筋,公开出售官职和生员身份。他先是从广大士子开始,规定各府州县童生只要交一定的银子,就可以免试取得秀才资格,直接参加科举考试。此后,又明码实价地卖官,如武英殿中书九百两,文华殿中书一千五百两,拔贡一千两,内阁中书二千两。

一时间,江南的有钱人都纷纷花钱买官,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也可以成为秀才。他们当官后,自己要想方设法的以权谋私,压榨百姓,加紧收回买官的投资。这些官员迅速败坏了南明政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当时南京的一首民谣一针见血地讽刺道:

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

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

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

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统治者胸无大志,整个南明政权无法制定出一个抗清的具体战略规划,只能在被动中应付清军的不断攻击。相比之下,东晋建国之初,就积极派兵北上收复失地;南宋建国伊始,就派高级官员到河南河北联络收编抗金起义军,骚扰金朝腹地,不让金朝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同时又派岳飞率军收复鄂北重镇襄阳,从侧翼威胁南下金军,从而有力地拱卫了东南之地。而反观南明,可以说毫无作为。

而且,弘光帝骄奢淫逸的做派,马士英卖官鬻爵的疯狂,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当时民间就流行这么一首民谣,“老天爷,你年纪大,耳又聋来眼又花。老天爷,你年纪大,你看不见人来听不见话。杀人放火的享受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杀人放火的享尽荣华,吃素看经的活活饿杀。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老天爷,你不会做天,你不会做天,你塌了罢!你塌了罢!你塌了罢!”可见普通民众对弘光政府的刻骨仇恨。

人心不和,自然国势不安,君臣无能的情况下,南明哪里能抵御如狼似虎的清军呢!

高层持续内耗

大敌当前,国事危亡之际,南明政权的高层内部斗争焦灼,在持续的内耗中将整个国家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马士英作为拥立弘光帝上位的功臣,被弘光为兵部尚书兼凤阳总督,主持中央政府工作。而原本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的史可法,被火速派到前线督战。

马士英取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后,立即让他的死党阮大铖复出。阮大铖罢官多年,此次再回政坛,首要之事就是报复压制了他近二十年的东林党人。东林党人与马士英本没有大过节,但马士英是个讲义气的人,既然东林党人与他的死党有不共戴天之仇,也就等于和他自己过不去,甚至公开说道:“若辈东林,犹借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

影视剧中的马士英

另一边的东林党人,曾重点攻击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因此朱由崧登基后,东林党人担心他“或追妖书及梃击、移宫等案”,便不顾福王继统的合法性与社会舆论,意图以“立贤”为名拥立潞王朱常涝。

于是,明朝为祸已久的派系之争再次在南明政府里沉渣泛起。

除了政府内部的斗争,前线将领们的斗争也是此起彼伏。史可法设立的江北四镇,是指将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和刘泽清四位原本活动于今天的山东、河南和江苏一带的总兵及所辖军队,在长江以北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战区。江北四镇每镇定员三万,共计十二万军队。四镇之外,史可法以督师的身份驻扬州,居中调遣,直属三万余人。这总共十五万人,算是南明军队的主力。

江北四镇形势图

但是,这江北四镇的将领之间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爽快。高杰和黄得功向来不和,后来,高杰被调瓜州,他怀疑是仇人黄得功在整他,于是在不经过任何考证的情况下,就趁黄得功不备,发动突然袭击。如果不是黄得功的亲兵死命保护,再加上本人勇猛异常,估计他就死在这场自己人的突袭中了。

黄德功本来脾气就暴躁,要带领自己的属下与高杰决一死战。史可法只得出面当和事佬,自己拿出一笔钱赔付给黄得功。但是这只能将二人之间的仇隙暂时掩盖,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史可法本人披肝沥胆,死不旋踵,但是他的个人能力实在有限,无法将弘光政权从悬崖边拉回来。

四镇将领不和,黄得功和高杰更是势同水火,稍有误会便可能会大打出手。史可法只能和稀泥,却无法让将领们握手言和。当清兵大军压境之时,南明的重要将领却在自相残杀,不顾大局。夏完淳曾总结到:“朝堂与朝外不和,朝堂与朝堂不和,外镇与外镇不和,朋党势成,门户大起,清兵之事,置之蔑闻。”这样的朝廷如何能够不亡?

反观南宋,由于北宋是被金人直接灭掉,并且在靖康之变中,汉人受到了中国正统王朝亘古未有的耻辱。因此南宋政权视金人为不共戴天之仇敌,全国上下莫不奋力抗金。并且在长期的抗金战争中,宋军历练出了宗泽韩世忠、岳飞等杰出将领,他们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保障了南宋朝廷的恢复,国家因此迅速在南方站住了脚跟。

清军强烈的进取心

南明政权内部腐败无能,藩王割据,同时,它的外部环境也远比东晋、南宋要复杂。尤其是南明的对手清,要远比东晋、南宋的对手要强大。

东晋南渡后,中原地区陷入了军阀大混战,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相互攻伐,其实卷入的胡人远远不止五族,也不止史书所说的十六国。从西晋灭亡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长江以北从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政权。这些国家之间斗得你死我活,根本就顾不上偏安一隅的东晋。直到前秦苻坚基本上统一北方,才率大军试图攻取江南,结果被已经稳定下来的东晋在淝水击败。

南宋能够苟且偷生,与金朝的南进政策有很大关系。金朝军事实力虽然强悍,但内部的政治制度还很原始,权力结构十分混乱。金朝实行的是一种贵族集体领导的勃极烈制度,这种制度在决策上总是互相掣肘,效率低下。金朝占领中原后,最高统治者完颜亶是跟弘光帝不相上下的昏君,嗜酒如命,滥杀无辜,最终为完颜亮所杀,而完颜亮却是另外一位昏君,吃喝嫖赌抽样样在行,最终被部下所杀。金朝高层混乱的政治局面,很长时间都没有稳定下来,这导致立国之初的血性早已消磨殆尽。宫斗中上台的官僚,不由自主的把重心放在内部斗争上,唯恐征战过多,引发武人独大,威胁自身权力,南征计划从此束之高阁。加上金朝还被北方崛起的蒙古所威胁,更是无心也无力跟南宋一较高下。

多尔衮画像

到南明时期,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以金人后裔自居的满人,早已深受中原政治文化的影响,建立起稳定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方向。大权在握的多尔衮高瞻远瞩,他不仅采纳了汉族官僚范文程等人的建议,快速将首都从盛京迁移到北京,抢占政治上的制高点,还快速定下武力统一全国的方针。此后,清军居高临下,用一年时间扫平了北方的大顺军和明朝残余势力后,于1645年跃马跨过长江,攻取江南,一边随地设置官员,推行“以汉制汉”的统治,一边对南明势力穷追猛打,使惊魂未定的弘光朝廷都没有喘息的机会。

南明气数已尽

弘光政权灭亡之后,长江以南又先后出现了几个小朝廷领导抗清,分别是隆武政权、永历政权以及潞王监国政权、鲁王监国政权,在这几个先后出现的南明政权里面,领导人的表现大相径庭,其中只有隆武帝的表现可圈可点。隆武政权虽然在南明的历史上仅仅只存在一年,但据史书记载,隆武帝和贪图享乐、畏惧清军的其他几位南明皇帝、监国等不同,他以收复失地、重建明朝为己任,立志北伐。

然而隆武帝在军政大权上受制于郑芝龙。为了拉拢郑芝龙,隆武帝专门赐郑芝龙之子郑森为国姓,并为他改名成功,这也是郑成功后来誓死不降清的原因之一。但是郑芝龙是个机会主义者,他对抗清大业没有兴趣。尽管隆武帝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赏罚分明、爱民如子,但是郑氏家族却卖官鬻爵,大肆搜刮百姓,横毒凶暴甚至超过弘光朝的马士英,以至于"受害者延颈待清兵,谣曰'清兵如蟹,曷迟其来!"将隆武政权的民心丧失的一干二净。

郑芝龙画像

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政府内部还在争斗不休。文官集团东林党瞧不起武官集团郑氏家族。而且,东林党本身就是政商结合体,在商业上和郑芝龙有很深的矛盾。郑芝龙出身海盗,归顺明朝后更是一直把持着南方海商的命脉,所有海商出海贸易都要给他交税,在海贸上占取了最多的利益。东林党对郑芝龙的敌视,根据史书记载:芝龙初以海寇受抚,虽晋五等爵,与地方有司不相统属,闽士大夫辄呼之为'贼',绝不与通。明明郑芝龙已经一方大员、朝廷重臣,但东林党人还是称他为贼。

1646年,清朝贝勒博洛率清军攻打福建,本因统军御敌的郑芝龙却选择按兵不动,隆武帝只好命令东林党首领黄道周外出募集军队,但黄道周仓皇募集的流民百姓,没有经过像样的军事训练,战斗力非常弱。加上郑芝龙早已暗中与清兵约降,福建各关隘均无人把守。只一战,黄道周的“扁担军”就被清军击溃,全军覆没,隆武帝只能仓皇出逃。最后,隆武帝被清军俘虏,在福州的监牢内绝食而死。

隆武帝有雄心壮志,但是他无法整合抗清力量,只能坐视朝廷高层继续内耗。隆武帝这样颇有抱负与血性的皇帝尚且不能扭转乾坤,南明的灭亡似乎是命中注定。

标签: 东晋南明南宋

更多文章

  • 这个花木兰出自福建土楼?中国古建筑中的“奇葩”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土楼,古建筑

    迪士尼版《花木兰》,正在国内上映,欧美电影市场上口碑大好,国内褒贬不一,豆瓣4.9分,让人大跌眼镜。而电影中,木兰居住的土楼建筑也引发热议。这个花木兰居然是出自福建土楼?所有的迪士尼公主都有城堡,电影中木兰的城堡,也许并不是最符合史实的结论。但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 铁钳烙肉,活体取牙:这不是酷刑,是在治牙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看牙,治牙

    看牙,对很多人来说,无异于一场冒险。这种可怕的体验,自古有之。拔牙,在我国古文献中又称:具体如何执行? 请参考远古土人的记载:然 后……(此处省略108个回合…)随着时代的进步, 一部分先驱开始采用结绳拔牙大法,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为

  • 全世界通用的白旗,战争中投降为什么要举白旗而不是其他颜色?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白旗,投降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古代。二战太平洋战场日军向美军投降战败方举白旗起源中国和罗马的古史中都对举白旗表示投降的说法进行了记载。这一做法源自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甚至是更早的时候。罗马作家柯尼利厄斯&midd

  • 在古代,为啥守城士兵费力用石头砸,也不直接推倒敌人的云梯?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石头,在,为啥,士兵,砸,费力,古代,守城,用

    古代战争以攻城战最为惨烈。古代的攻城战一直是困扰进攻方的一大难题,守城方据城而守,居高临下,在没有热武器的情况下,攻城方的诸多兵种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人命去填,往往会选择使用云梯让士兵登上城池。可让人好奇的是,在诸多攻城战里守城方都不会选择推倒云梯,断绝进攻方攻城的渠道,反而宁愿费力用石头砸,这是为

  • 安徽古建筑胡氏宗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之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龙川胡氏宗祠,祠堂,宗祠

    祠堂是同姓的族人为了祭祀族里逝去的祖先和先贤而特意建立的地方,关于祠堂这个名称最早的记载是在汉朝,当时的祠堂主要指的就是墓所。在《汉书·循吏传》中有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汉朝的官吏文翁在蜀地去世,官员和百姓们为他建立祠堂,每年都祭祀不

  • 故宫600年大展,这次,他们把力气都使在了一个人身上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故宫,故宫大展,苏轼

    前言即便认识到如此残酷的生活真相,却始终保持一颗天真浪漫,平淡自然的本心。这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苏轼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文人都要高,这跟他本人的性格和命运大有关系。圆滑世故虽然是中国社会的处世法则,但这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词,四舍五入,它几乎等于今天所

  • 古代“入学”冷知识:多大上学?有什么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开学,古人入学,入学,入学仪式

    时间来到9月,全国大中小学迎来学生密集返校开学的日子。在中国,教育从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视,开学仪式也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古代其实也有“入学礼”,那当时的学生们多大年龄入学?“入学礼”又有哪些环节?古人的入学年龄是几岁?古代,学生的入学年龄没

  • 中国粮食地图: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守护的饭碗从哪儿来?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粮食地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古至今,粮食问题都是大问题,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一饭一粥,也当思来之不易,因此,吃播“大胃王”浪费食物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粮食地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古代粮食地图:

  • 如果拆开太和殿,我们会看到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和殿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过去600年为这座皇家宫殿付出贡献的人们”在故宫中有一座占地仅有故宫总面积3/1000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从空中俯瞰它隐匿于宫廷的重重屋檐之间让人无法一眼便找见它和周围其他建筑近似的造型使它的外观略显平平无奇但它从上至下都有着最顶级的配置让

  • 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最早是刘邦时候开始有的,刘邦看着这帮跟他一起混黑社会的兄弟,自己做班主任了,那就给他们一人发一张奖状呗。不过,当时好像免死的功能还没开发出来,到了隋唐,这片薄薄的铁片才人命关天。免死金牌是口语,它身份证上的名字一开始是丹书铁券。就是拿一块铁,叫铁匠打成一个矮矮的空心圆柱体,然后用快刀一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