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上海路名为什么多以省市命名?

上海路名为什么多以省市命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3/12/29 14:42:19

一个城市当中街道的命名,往往体现了该城市特别的历史底蕴与人传统。

凡是对上海的城区交通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上海的道路很多都以全国其他省市的名字命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等,好像大上海成了缩小版的中国地图。

夜灯下的南京路

其实不仅是上海,像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都有这种以别的省市命名的街道,但是像上海这般“布局全国”的还是罕见。那么上海路名为如此特别呢?

追根溯源:19世纪上海英美公共租界之规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武力打开了清朝的国门,在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将上海归纳为通商口岸,从此将上变成了近代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在之后的中英《虎门条约》中,又约定英国可以在上海租地建屋,设立“租界”。随后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确定了首块830亩地的租界范围。之后美国和法国也在上海取得了设立租界之权。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

租界虽然名为租地,实际上却是西方列强的殖民据点。当时列强强占当地居民的土地,并用极其低廉的价格雇佣工人修建租界的各项基础设施,使得租界的人口和经济都迅速增长。

当时公共租界里的外滩

英美各国为了管理租界,需要对租界内的道路交通进行规划管理。当时英国人提出《上海街道命名备忘录》,决定将租界内的道路原名更改,变成以南北走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向的街道以各城市之名命名。

为什么英国人要这么做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英国作为武力侵华的开路先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取得了极大地殖民利益,将势力范围从沿海地区扩展到了中国内陆。英国人为了彰显自己可以“主宰”中国大地的地位,将租界内道路名称以各省市名称命名,可以展现自己在这些省市的势力范围。

英国军队轰炸广州城

另一方面,将道路改为各省市路名,明显比原来上海人自己按照本土习惯取的路名更加容易备案和记录,方便租界当局和之后新来的英国人能够尽快地熟悉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地理情况,为进一步殖民侵略做准备。

起先美国人不赞同这种方案,但是英国人当时是世界老大,说话有一锤定音的效果。最后美国同意与英国一起于1865年发布公共租界的命名规则,肯定了英国人的这种命名方法。

当时公共租界最繁华的一条马路,是上海人旧称的“大马路”,也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重心。这条路后来被英国领事麦特赫斯脱建议改为“南京路”,就是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的签订。

20世纪初的南京路

南京路南面平行的,依次是按城市命名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这里的广东路作为省名,原本是不符合命名规则的,但是由于“广东”和“广州”在英文里的发音近似,都是“Cunton”,英国人没按中文习惯做具体的区分,久而久之习惯也就成真了。

广东路

法国人作为英国人长久以来的冤家,自然不愿意向英国看齐。作为浪漫色彩浓厚且富有“革命传统”的国民,法国人喜欢以人名和宗教概念命名,如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贝当路(今衡山路),杜神父路(今永年路),古神父路(今永福路)。这些名字都是来自法国著名人物和天主教著名神职人员。

衡山路

不过法国也不是完全不搞各省市命名,少数街道如“宁波路”,在法租界和英美租界都有。

那么上海本地人同不同意洋人对自己的地名这么改动呢?明显是不同意的的,但他们又没辙,人为刀俎我为人肉,只好做“有声但无力”的反抗。

上海人民不按英国人的命名称呼,在互相之间的交流中还是将南京路称为“大马路”,将九江路称为“二马路”,将汉口路称为“三马路”等。这种称呼习惯一直持续到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终结。

不过,洋人搞的这番命名规则只是在租界的核心范围之内,即原黄浦江、苏州河、泥城浜和洋泾浜四条河流的范围之内搞的,在此时还没有对上海其他地区的道路命名造成显著的影响。

苏州河

但是此种命名规则开创了一种先河,不仅日后再上海大规模推行,还应用到了汉口(武汉),广州等英国人同样开设了租界的城市。

拓展开来:民国各届政府之不同做法

1911年革命军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在南京设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是为了取得西方列强对新政权的支持,仍然保留了前清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武昌起义

在民国政府的眼中,上海的重要性几乎不亚于首都南京。接管上海这座大都市后,临时政府决定在上海增加一些彰显民国气象的道路,如共和路,光复路,中华路,民国路(今人民路)等等。不过国民政府深知省市命名的那一套规则是英美列强搞的一套系统,所以没有在全市推广这种命名方法。

中华路

当时政府策划了一个“大上海计划”,打算修筑20条干道,形成干支相连的道路系统。按照上文中所介绍的“民国精神”,该计划准备构筑11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条“华”字马路,5条“民”字马路10条“国”字马路,9条“上”字马路,13条“海”字马路,15条“市”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合称“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同时按孙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三民五权”思想进行分区。如今杨浦区五角场一带的一些路名(如国宾路,国济路等)即是来源于此。

民国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迎来了一段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的多家纺织厂,产业发展良好。民族资本家们为了表达实业救国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推动了上海一批特别的道路命名,如永兴路,鸿兴路,华盛路等等。

谁都没料到的是,以省市命名街道之方法在上海的推广,竟是由侵华日军扶持的精卫伪政权推进的。当时日本人作为列强的后起之秀,也借鉴了英国人的做法,在占领上海并扶持汪伪政权执政后,先是将英美各国的势力驱逐,然后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推行,使得以各省市地名命名的道路在上海街道中占了多数。

日军占领下的上海

在抗战胜利,上海光复后,国民政府对上海的街道命名又做了一番调整,还学起了学起了法式命名法,将国民政府的部分高层,如林森、陈其美等人之名也命名了一些道路,不得不说国民政府还是很会玩的。

不过对于以各省市命名的道路,国民政府只做了部分调整,没有做特别大的改动。毕竟这一套命名法已经推广开来了,而且英美的租界势力在战后重回上海,该怎么着还是怎么着。法国由于在二战中被德国打爆,法租界无力维持而退出上海。

稳固出新:新中国有选择性地保留

1949年5月27日上海的解放,彻底终结了外国殖民者在上海的统治。按理来说,作为完全民族独立的新中国,应当在上海完全消灭旧的殖民色彩才对,特别是消除英国的影响,毕竟前不久刚炮击过英国军舰紫石英号。可是新中国的上海市政府,并没有把这些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通通改变,而是有选择性地保留下来。

上海解放

这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首先各省市命名的做法在上海,特别是核心城区使用已久。上海人民尽管私下里喜欢以旧名称呼这些街道,但毕竟已习惯成自然,反倒成了大上海包容四方的证明。且往来上海的全国各地商贾移民也多在自己省份和城市命名的街道聚集,形成了人文传统。

其次尽管以各省市命名的方法在旧社会是外国侵略者创立的,但并非一无是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这些命名完全可以被赋予新中国四海一家、举国同兴的新理念,加深上海人民与全国各地人民的情感联系。这类命名与霞飞路那种体现西方精神的命名不是一回事,所以后来更霞飞路之名为淮海中路。

事实上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了街道命名上,也体现在了其他方面。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的遗址就没有做修复,对各个城市的外国租界旧址建筑也大多保留了下来,这就是看重其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价值,做了有目的的保留,而不是为了消除殖民色彩就全盘否定和清除。敢于正视自己的“黑历史”并勇往直前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有前途的民族。

新中国的上海市政府就是秉持了这种理念,在尊重上海人民旧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加强上海人民与全国各省市人民联系的一座“桥梁”。

什么是“有选择性地保留”?新上海做的重大调整在于肃清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遗留,主要改变的是旧租界殖民色彩比较浓厚的街道命名(如霞飞路)和国府专属命名(如林森路)。对于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保留其符合上海人民习惯的部分,并将其中一些街道的命名做增加字眼等方面的调整(如四川路改为四川中路)。

四川中路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道路建设中,上海的城区面积迅速扩展,街道越来越多,以省市命名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干脆直接从更下一级的小城市和区县开始取名,如牡丹江路,延吉路等等。

上海市以省份命名的南北向道路,包括江苏路,陕西路,山东路等20个左右的省份,以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命名的东西向道路,包括北京路,天津路,南昌路等多条道路。

而且各个省份下属的城市与区县呈现出了一种分区分布的态势,如闵行区的许多道路以云南省的城镇命名(剑川路,金平路等),徐汇区的许多道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城镇命名(钦州路,苍梧路等),浦东新区的许多道路多以山东省的城镇命名(烟台路、东昌路等)等等。

久而久之,这种命名方法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专属于上海市而无法在其他城市大规模推广的独家经验。当然了,上海还有很多其他的道路命名规则,只是以各省市命名的规则最为有名。武汉、广州等城市虽然也有以各省市命名的街道,但是由于不具备上海这种特殊的近代史环境和历程,因而缺乏采用这种命名规则的土壤。

广州也有北京路

作为原殖民色彩的道路命名,如今成为了上海人民沟通全国人民的良好中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去上海应该都会想去自己家乡命名的街道看看,这恐怕是当初那帮英国殖民者所想不到的吧。

参考资料

趣闻上海 . 翦鑫主编

上海地名小志 . 郑祖安

旧上海路名的演变与租界的兴衰 . 蔡继福

标签: 上海上海路名

更多文章

  • 南明实力明明远胜东晋、南宋,为何没能长期偏安南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东晋,南明,南宋

    公元1644年4月,崇祯自缢殉国。两个月后,福王朱由崧在留都南京称帝,国号续之曰“大明”,史称“南明”。然而,自朱由崧政权草创伊始至永历帝被戮于云南,历经“四帝一监国”仅18年,算上此后盘踞于中国台湾岛的明郑政权,南明纵向跨度也

  • 这个花木兰出自福建土楼?中国古建筑中的“奇葩”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土楼,古建筑

    迪士尼版《花木兰》,正在国内上映,欧美电影市场上口碑大好,国内褒贬不一,豆瓣4.9分,让人大跌眼镜。而电影中,木兰居住的土楼建筑也引发热议。这个花木兰居然是出自福建土楼?所有的迪士尼公主都有城堡,电影中木兰的城堡,也许并不是最符合史实的结论。但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 铁钳烙肉,活体取牙:这不是酷刑,是在治牙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看牙,治牙

    看牙,对很多人来说,无异于一场冒险。这种可怕的体验,自古有之。拔牙,在我国古文献中又称:具体如何执行? 请参考远古土人的记载:然 后……(此处省略108个回合…)随着时代的进步, 一部分先驱开始采用结绳拔牙大法,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为

  • 全世界通用的白旗,战争中投降为什么要举白旗而不是其他颜色?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白旗,投降

    两军对峙时,战败的一方准备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战胜的一方则会停止使用武力允许其投降。在战争中使用白旗起源于古代。二战太平洋战场日军向美军投降战败方举白旗起源中国和罗马的古史中都对举白旗表示投降的说法进行了记载。这一做法源自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甚至是更早的时候。罗马作家柯尼利厄斯&midd

  • 在古代,为啥守城士兵费力用石头砸,也不直接推倒敌人的云梯?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石头,在,为啥,士兵,砸,费力,古代,守城,用

    古代战争以攻城战最为惨烈。古代的攻城战一直是困扰进攻方的一大难题,守城方据城而守,居高临下,在没有热武器的情况下,攻城方的诸多兵种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人命去填,往往会选择使用云梯让士兵登上城池。可让人好奇的是,在诸多攻城战里守城方都不会选择推倒云梯,断绝进攻方攻城的渠道,反而宁愿费力用石头砸,这是为

  • 安徽古建筑胡氏宗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之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龙川胡氏宗祠,祠堂,宗祠

    祠堂是同姓的族人为了祭祀族里逝去的祖先和先贤而特意建立的地方,关于祠堂这个名称最早的记载是在汉朝,当时的祠堂主要指的就是墓所。在《汉书·循吏传》中有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汉朝的官吏文翁在蜀地去世,官员和百姓们为他建立祠堂,每年都祭祀不

  • 故宫600年大展,这次,他们把力气都使在了一个人身上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故宫,故宫大展,苏轼

    前言即便认识到如此残酷的生活真相,却始终保持一颗天真浪漫,平淡自然的本心。这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苏轼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文人都要高,这跟他本人的性格和命运大有关系。圆滑世故虽然是中国社会的处世法则,但这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词,四舍五入,它几乎等于今天所

  • 古代“入学”冷知识:多大上学?有什么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开学,古人入学,入学,入学仪式

    时间来到9月,全国大中小学迎来学生密集返校开学的日子。在中国,教育从古至今都非常受重视,开学仪式也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古代其实也有“入学礼”,那当时的学生们多大年龄入学?“入学礼”又有哪些环节?古人的入学年龄是几岁?古代,学生的入学年龄没

  • 中国粮食地图: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守护的饭碗从哪儿来?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粮食地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古至今,粮食问题都是大问题,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一饭一粥,也当思来之不易,因此,吃播“大胃王”浪费食物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的粮食地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一古代粮食地图:

  • 如果拆开太和殿,我们会看到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和殿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谨以此文献给“过去600年为这座皇家宫殿付出贡献的人们”在故宫中有一座占地仅有故宫总面积3/1000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从空中俯瞰它隐匿于宫廷的重重屋檐之间让人无法一眼便找见它和周围其他建筑近似的造型使它的外观略显平平无奇但它从上至下都有着最顶级的配置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