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传统民俗丨古人怎么过“腊八”?

中国传统民俗丨古人怎么过“腊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684 更新时间:2023/12/26 18:13:12

宋体, SimSun; text-size-adjust: none;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size: 16px;">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腊月初八日这天被视为春节的前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化和好吃的节令食物,北方儿歌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的来历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由腊日演变而来。腊日,一说始于上古伊耆氏祭祀农神的蜡祭。一说始于周朝的腊祭,是古人岁末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人将成块的干肉称为“腊”,用腊祭祀,所以祭祀日称为腊日;也有说“腊”就是“猎”的,古人猎取野兽祭祀,故称腊日。

到了汉朝,定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又将十二月初八日定为腊日,从此民间便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因腊日定在十二月,因此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

道教习俗中的腊日不只一个,而是有五个,其中正月朔为天腊、端午日为地腊、七夕为道德腊、十月朔为民岁腊、十二月正腊日为侯腊,是道教的五斋祭日。清朝皇家在这五腊日都要办道场祭祀,天腊道场在天穹宝殿,地腊、道德腊、王侯腊道场均在大高殿,民岁腊道场在大高殿或大光明殿。

天穹宝殿和大高(玄)殿

喝腊八粥

腊八这天,最普遍的民俗莫过于喝腊八粥,这是一种用多样食材熬制成的粥,营养丰富,味道甜美。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各种说法,一说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红小豆熬粥,祛疫迎祥。在《月令精钞》也有“以诸谷米果豆煮粥相馈送,谓可辟邪驱寒”的记载。

一说是有个世家子好吃懒做,在父母亡故后,奢靡浪费,坐吃山空,在腊月初八的早晨只能将家里所有角落里掉落的各种米粒扫到一起煮粥果腹。家徒四壁、断米断炊终于使其觉醒,后发愤图强、重家声,为了教育后辈,每年腊八都要吃腊八粥。

从史籍记载来看,腊八粥源于佛教习俗的这一说法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所以腊八粥又叫“佛粥”。

《三宝感应要略录》中称“浴佛会”起于唐朝,设在农历腊月初八。每当节日来临,佛门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民家亦以果子杂拌煮粥而食,供佛斋僧,又名七宝饭。八宝粥便是在七宝五味粥、七宝饭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据《清异录》记载,北宋初年开封城有名为“法王料斗”的民俗食物,据学者推断,“法王”是佛教里对佛的尊称,“法王料斗”可能就是腊八粥。《中天记》载:“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燕都游览志》也记载:“是月(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都中官员士庶作朱砂粥。”

古人的腊八粥的做法和现在不尽相同。《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候的腊八粥配方是胡桃、松子、乳簟(蕈)、柿、栗。

《明宫史》记载,人们在腊月初八日之前将枣锤破浸泡在水中,到了初八日加入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

到了清朝,不同地区的腊八粥从配料、熬制、食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杭州,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柿子、栗子来熬腊八粥;在吉林,人们用杂米和枣、栗子、果仁煮粥;在直隶永清县,腊八粥用五色豆米和枣、栗子煮成;在江苏太仓州,人们将姜菜、杂果和豆米混合煮粥;在陕西岐山县、咸宁县均煮肉糜,在延绥镇煮食果肉粥;宁夏府的人“煮粥以豆、肉,曰腊八粥”。

清宫档案里,详细记载了北京雍和宫熬煮腊八粥所用的食材,包括小米、黄米、江米、豇豆、粳米、绿豆,这是皇家版的腊八粥。

千百年来腊月初八食用腊八粥的习俗被延续下来。清朝人们将煮好的腊八粥馈赠邻里或是赠给那些贫苦的人;顺天府人要赶在五更前食用腊八粥,相传是因为“食粥早则五谷收成亦早”。从食用腊八粥的民俗中,也体现出古人和睦邻里、救济贫弱、重视农业生产的观念。

其他民俗

古人过腊八可不只是食腊八粥,还有造腊酒,腌腊八蒜,吃腊八面等习俗。因腊月天气寒,古人还会在这一天将凿好的冰块放入冰窖中,以待来年天热时用。

北朝时期的《玉烛宝典》记录古人在腊日造脂花餤,这是一种馅饼。宋朝有腊日合腊药的习俗,这天医家多合药剂,佐以虎头丹、八神屠苏等,贮在绛色丝囊里赠送大家。《明史》记载,永乐年间的腊八日,皇帝会在奉天门宴饮百官,宴会上要吃腊八面,永乐朝后改在午门设宴。

明朝的《农政全书》记载,腊月里人们要收藏腊米、腊水、臈酒、腊肉、腊葱、风鱼、脯腊、腊糟、猪脂等物。其中臈酒就是腊酒,根据元朝的配方,是用糯米2石、水与酵200斤、白曲40斤、酸饭或米2斗一起发酵,在腊月里造煮而成,放到次年春天饮用,味道浓烈辛辣。

腊八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古人非重视过腊八,即使宫廷也不例外,清朝乾隆帝曾为腊八节做诗一首:

腊八日

索飨大蜡伊耆始,夏曰嘉平殷清祀。

周家蜡礼举岁终,文武之道均弛。

秦复夏名縁祈仙,权舆定腊实刘氏。

蜡八相沿讹腊八,八日号腊所指。

当年饮粥成风俗,果糜杂和期相侈。

或传此日浴佛节,阿谁能辨非与是。

岁在庚戌月己丑,羲娥丸转穷次纪。

哉生明后后五日,作粥吾亦聊尔尔。

松榛枣栗杏胡桃,黍稷粱豆堆累累。

水火既济入鼎烹,声?松风万壑起。

便啜数椀润诗肠,侑以新句加绮靡。

明窓静赏送流年,不随猎骑平原里。

今天是腊八节,在此恭祝读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标签: 腊八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每年最后一个月被称为“腊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腊月

    家中有老人或是有看农历习惯的朋友,一定会常常听到这个名词“腊月”,每年的十二月份都被称为“腊月”,且这个月的初八,有些寺庙还会在外布施“腊八粥”。十二月份为什么称为“腊月”呢?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不清楚,

  • 最受皇帝欢迎的古籍:《孝经》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十三经,孝经

    在《十三经》中,有一部经典的字数最少,内容最浅,古代的儿童识字以后便要读它。不过,对于这部文简义浅的经典,历代帝王和文人却推崇备至,多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先后亲自为它作注。究竟是哪部典籍如此“尊贵”,能够吸引多位帝王为它亲作“御注”?答案就是仅得一千九百

  • “世界的尽头”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在哪里,”,“,世界的尽头,来说,爱因斯坦,对

    对爱因斯坦来说宇宙尽头是始终未解的难题对李雪琴来说宇宙尽头是铁岭是她“混不好”就回去的地方对我们来说宇宙的尽头太过虚无但“世界的尽头”却并非遥不可及……01乌斯怀亚乌斯怀亚,南美洲最南端的城市这里有&

  • 真正的唐刀长这样?世界上现存的唐刀揭秘!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刀

    唐刀,并不是具体指的某一把刀,而是唐朝出产的刀剑,我们熟知的唐刀四制,陌刀,横刀,仪刀,障刀。这四把军队常备的刀剑,统称为唐刀。在古代,唐刀为军用战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所以在制作工艺上,相当严格,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包钢”技术,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为了提高整体

  • 吊脚楼是中国哪个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吊脚楼,民居建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具有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今天我们要来说的是吊脚楼,大家知道它是哪个民

  • 古迹游大热——盘点中国55处世界文化遗产地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古迹游

    古迹游为何持续升温?一方面是因为,古迹作为鲜活、浓缩的历史,游览它们本身就比单游风景、民俗,给人以更多的收获感。比如,我们从莫高窟的壁画,可以直观地看到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跳什么样的舞蹈、当时又怎么婚丧嫁娶,怎么备战、作战等等。而从藏经洞,我们又可以看到许多一度失传的宗教典籍,以及当时的历史地理、科

  • 有一种“猫”,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1000多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站在,有,”,屋翎房,瓦,猫,一种,“,活了,1000,上

    瓦猫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庞雪姣中国人都说猫有九条命,这种传说的起源无从印证,也许只是猫咪神秘气质的一种流传,但是在中国民间,有一种“猫”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一千多年却是有些根据的。瓦猫传说相传,在南诏古国时期(公元738年-902年)一位贫穷的樵夫在采伐途中捡到一只受伤的流浪小

  • 百年前北京10大标志性古建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东南角楼】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据《英宗实录》记载:“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是明朝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东南角楼位于东城墙和南城墙结合处的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远远看去非常壮观

  • 今日秋分 | 云淡风清 秋意渐浓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秋分

    今日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也就是说,秋分把整个秋季平分为前后两段。“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秋分是一个充满诗意,

  • 哪朝的江山最正统?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正统,的,罗氏,爱新,哪朝,江山,最,入主,觉

    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之后,一连四代皇帝都像是王婆附身。顺治说:“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康熙说:“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雍正接力,“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乾隆直接拿人垫背:“我朝得天下之正,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