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印度,到底让不让吃牛肉?

印度,到底让不让吃牛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684 更新时间:2023/12/6 15:13:59

从17年开始,极端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对偷牛贼、牛贩、牛屠夫施以私刑,甚至殴打致死的新闻层出不穷,在印度食用、贩卖牛肉似乎成为了一种禁忌。

少部分牛“神圣而不可侵犯”

(图片:paha1205 / shutterstock)▼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确实在近年来日益膨胀,掌控政权后开始颁布相关法律,力图将印度社会“印度教化”。另一方面,印度拥有2亿多穆斯林和其他习惯食用牛肉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不会在一朝一夕改变的。

不同力量对社会习俗的塑造,最终形成了印度养牛行业非常“印度”的现状:养牛场规模小、不成体系、少肉牛、无良种、屠宰行业岌岌可危甚至处于灰色地带;但另一方面其产量庞大,不但满足了印度本土的牛肉消耗,甚至一度荣登牛肉出口榜单的榜首。

牛肉出口的隐形冠军

和刻板印象不同,印度其实有很多吃牛肉的人。

穆斯林虽然只占印度人口15%,但绝对数量也2亿人之巨。在他们的饮食习惯中,牛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人都不可能随意剥夺这2亿人吃牛肉的权利。

印度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前

抗议2019年公民身份法

(图片:Naveen Macro / Shutterstock)▼

另一批牛肉食客,则是广大“列表种姓”(贱民)。他们中还有不少人以制革、屠宰、处理牛骨为业。长期被排除在印度教体系之外的狩猎采集者阿迪瓦斯和如今被划分为“其他落后阶级”的低种姓,在长期历史中都不会对吃牛肉产生什么负罪感。

可见,在印度,牛肉的潜在消费者其实很广。

有需求就有市场

(图片:sixpixx / Shutterstock)▼

除了人的不同,印度牛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粗略来说,印度的牛可以分为三等:一等是瘤牛,二等是除瘤牛外的黄牛,三等是水牛。

人要分个三六九等,牛也要论个高低贵贱

(印度公牛节,图片:PRASANNAPIX / shutterstock)▼

瘤牛其实是黄牛的一个亚种,背上有类似驼峰的牛峰,在各种宗教典籍中被赋予了神圣地位。有观点认为那些骑着瘤牛的神打败恶魔的神话,其实源自赶着瘤牛的雅利安人征服北印度的历史,而这些雅利安人正是高种姓理论上的祖先。

南迪是印度教中湿婆的坐骑

其一般被认为是一头白色的瘤牛

(图片:Wikipedia)▼

第三等的水牛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是牛奶、皮革、牛肉的来源,“落后阶级”们吃的主要就是它。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印度乡村普遍的贫困问题,印度政府鼓励以村为单位组建水牛奶协会。此后水牛养殖在印度蓬勃发展,先后成立10万多个合作社,涉及1100万农户,到2016年,印度水牛的存栏量高达1亿头(占世界水牛总数的56%)。

而如此庞大的存栏量,自然不能只用来耕地

屠宰是大部分牛的唯一结局

(图片:Mazur Travel / Shutterstock)▼

奶牛都有被淘汰的那一天,到时候它们就会被非常低调地处理为牛肉。这是数量极为巨大的供给,供给相较于印度两三亿的牛肉市场来说,也是供过于求,这导致印度牛肉的价格非常低廉,给了印度普遍不宽裕的饥民补充蛋白质的机会,也将印度推到了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四大牛肉消费国的地位。

印度还存在大量吃不起饭的贫困人口

不能耕作的老牛更是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沉重负担

卖了或者自己食用,也是人之常情

(图片:Roop_Dey / Shutterstock.)▼

满足本国需求后,印度水牛肉还以低廉价格打开了国际市场,在中东、东南亚很受欢迎,一度甚至成为中国牛肉的重要来源。你可能想象不到,世界第一牛肉出口国一度不是巴西、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而是刻板印象中民众“不吃牛肉”的印度。

2020年世界牛肉出口:各国排名

(图片:FAS/USDA)▼

不过,印度的养牛业大而不强,多为小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散养一两头,协会对促进集约化起到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水牛肉相较于黄牛肉本就有口感不佳的劣势,粗放的经营模式又导致缺少良种肉牛。

农户只能通过把牛奶交到政府主导的牛奶协会

来赚取一点收入

(图片:REHAN HUSSAIN IMAM/ shutterstock)▼

种种限制因素阻碍了印度养牛业高质量发展。但相较于被宗教裹挟的苛政,这还只能算次要问题。

为牛谋福利

很多人,包括印度教徒都认为,禁止杀牛吃牛,源自印度教严格的传统教义。

但传统并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其实在吠陀时代早期,印度教存在杀牛祭祀的情况,日后为了与佛教、耆那教竞争,婆罗门阶层才宣扬不杀生,将杀牛视作禁忌。

对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神化是宗教发展前期的常用手法

(艺术作品 图片:Wikipedia)▼

婆罗门对于牛的尊崇和对处理牛尸体、吃牛肉的鄙视,就这样逐渐成为了婆罗门自证优越的特权。

这本没有什么,糟糕的是近几十年,在有心人的宣传下,这一属于婆罗门的观念明显下沉,似乎变成了全体印度教徒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同时牛的神圣性也在不断泛化,从瘤牛扩展到所有奶牛,进而又拓展到所有黄牛,近年来似乎连水牛都开始变得神圣了。

令人颇为羡慕的牛生

(图片:rkl_foto / shutterstock)▼

吃牛还是不吃牛,终于变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1955年印度便有一批邦出台法律,不同程度禁止屠牛,不过执行不严格,最高刑期一般也只有六个月。随着现代化与世俗化,这些法律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

而抗议宰杀牛的小册子早在英殖民时期就有了

印度的牛承载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图片:Ravi Varma Press)▼

2014年印度选举,印人党曾有“给莫迪投票,为牛带来生命”的口号。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场的莫迪上台,禁止屠杀奶牛的法律被广泛推行。部分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印人党官员立场更是激进,与莫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经常发表希望屠牛者被严惩的言论。

一些官员发表的关于牛的言论

令吃牛肉的人感到害怕

(图片:https://www.hrw.org/)▼

在他们的影响下,部分邦也确实修改法律,将最高刑期提高到了10年,部分邦则将禁止屠宰的范围从奶牛扩大到所有牛。

穆斯林们本以为,法不责众,以印度的政府能力,即使有严刑峻法也难以付诸实践,所以照吃不误。没想到印人党动用了强大的民间号召力,发动了全国大大小小护牛组织,用巡逻、恐吓、协助逮捕、甚至诉诸暴力的方式打击涉牛“犯罪”,以至于出现了数十起殴打牛贩、偷牛贼致死的案件。

本是不同信仰,却同样被要求对牛恭恭敬敬

人不如牛

(印度穆斯林在婚礼上准备烹饪牛肉)

(图片:Worchi Zingkhai / shutterstock)▼

这些组织渲染的恐怖气氛比行动本身更可能影响到相关行业,从出口看,印度屠牛行业确实出现了萎缩。

在这次风波之前,印度合法的屠宰场有3000多个,而非法屠宰场据估计至少有30000家。正常情况下,马哈拉施特拉邦每个月就要屠宰30万头牛,是印度相关行业的集散地。

一行业也是印度经济市场的组成部分

是很多从业人员的饭碗

(图片:Zvonimir Atletic / shutterstock)▼

而护牛组织打乱了牛的省际流动,无数牛贩子、屠宰场生意将会受到直接冲击,下游的牛肉出口、制革都会受到影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以穆斯林和达利特为主,他们本就是当今印度社会的弱势群体,反而要为印度教徒汹涌的民族情绪买单。

这势必会加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对立

(图片:https://www.latimes.com/)▼

本应蓬勃发展的牛肉产业

只要印度拥有两三亿牛肉消费者的客观事实不会变化,牛肉作为重要的食物就不可能走向消亡,即使真的实现了全面禁食牛肉,以印度目前的鸡肉、鱼肉的产量根本没有办法填补缺口,反而会造成二者价格飞涨,影响社会稳定。

维持生活物资的稳定供给

倡导国民均衡营养饮食

才是一个正常的现代政府应该做的事

(图片:PorqueNo Studios / Shutterstock)▼

而如何处理无法屠宰的牛,也成为了一个问题。在护牛运动最狂热时,农民一度很难将衰老的牛卖给牛贩子,导致不得不抛弃要倒贴钱喂养的老牛。流浪牛就像藏獒泡沫破裂后的藏地流浪狗一样,践踏田地、偷吃庄稼,对农村生产造成了二次伤害。

只得还其自由

但会给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隐患

(图片:kev Hughes / Shutterstock)▼

即便如此,印人党政府看来还是打算强硬到底。

毕竟,禁牛令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依靠印度教民族主义打击异质化、整合印度。所以相关法律其实也留有了很多模糊的地,比如牛到一定岁数可以杀,办理证件可以杀。而热血青年的护牛运动必然是一阵风,无法常态化,风刮完了生活还得继续。

盲目的护牛运动只会导致牛泛滥

外国游客们可不会对这些肆无忌惮的牛一再退让

(图片:Yulia Masyukova / Shutterstock)▼

北方邦、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安得拉邦依旧是重要的水牛主产区,印度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对屠宰、贩卖、食用牛肉的规定比较宽松,印度牛肉产业虽然遭遇挫折,还没有被连根拔起。而在风波之后,印度牛肉出口仍然是世界前三,销往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临近的穆斯林国家。

印度东部地区西孟加拉邦的牛交易市场

(图片:sup10mah / Shutterstock)▼

如此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有理性的国家都不会放弃。

其实,如果更理性些看待印度的饮食问题,就会发现食用牛肉是补齐印度蛋白质摄入短板最高效的方式。但是经济上推动现代化,文化上却趋于保守的印人党政府注定不会承认这样的解决方案。

印人党反而希望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用印度教的方式团结印度人,踏出一条比世俗化、现代化更“印度”的发展轨迹。

又当又立的矛盾做法终究难以长久

(图片:arun sambhu mishra / Shutterstock)▼

印度的前途是否光明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印度养牛业的前景业并不会一片光明。它毕竟是印度目前主流意识形态下的灰色产业,推广科学配种的肉用牛在印度的社会环境下已久无法生存。规模化、集约化恐怕不会是印度养牛业的前进方向,继续在家庭副业形态的散养中兜圈子,靠卖数量庞大的淘汰奶牛、耕牛跻身世界前列,才是印度养牛业可见的未来。

参考文献:

1.https://in.reuters.com/article/health-coronavirus-asia-beef-idINKBN22F01N

2.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mar/22/indian-cow-vigilantes-jailed-for-life-alimuddin-ansari-death

3.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7/mar/14/indian-state-government-life-sentence-cow-slaughter

4.晴锋.印度圣牛、种姓政治与教派冲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07-114.

5.韩亚恒[1] 曲春红[2] 朱增勇[2].中国与印度养牛业发展比较分析[J].饲料与畜牧:新饲料,2015:21.

6.moq.在印度,吃不吃牛肉是个政治问题[J].看世界,2017:28-29.

7.王金梅,杨远,苗永旺.印度、意大利水牛奶业发展对我国的示[J].中国乳品工业,2018:34-37.

8.付太银,方雨彬,薛凌壮,齐树河,周磊,谭鹏飞,孙树民.印度的牛肉生产[J].中国畜牧业,2019:38-39

标签: 印度

更多文章

  • 中国传统民俗丨古人怎么过“腊八”?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腊八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腊月初八日这天被视为春节的前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好吃的节令食物,北方儿歌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的来历腊八节,俗称腊八,是由腊日演变而来。腊日,一说始于上古伊耆氏祭祀农神的蜡祭。一说始于周朝的腊祭,是古人岁末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人将

  • 为什么每年最后一个月被称为“腊月”?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腊月

    家中有老人或是有看农历习惯的朋友,一定会常常听到这个名词“腊月”,每年的十二月份都被称为“腊月”,且这个月的初八,有些寺庙还会在外布施“腊八粥”。十二月份为什么称为“腊月”呢?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都不清楚,

  • 最受皇帝欢迎的古籍:《孝经》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十三经,孝经

    在《十三经》中,有一部经典的字数最少,内容最浅,古代的儿童识字以后便要读它。不过,对于这部文简义浅的经典,历代帝王和文人却推崇备至,多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先后亲自为它作注。究竟是哪部典籍如此“尊贵”,能够吸引多位帝王为它亲作“御注”?答案就是仅得一千九百

  • “世界的尽头”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在哪里,”,“,世界的尽头,来说,爱因斯坦,对

    对爱因斯坦来说宇宙尽头是始终未解的难题对李雪琴来说宇宙尽头是铁岭是她“混不好”就回去的地方对我们来说宇宙的尽头太过虚无但“世界的尽头”却并非遥不可及……01乌斯怀亚乌斯怀亚,南美洲最南端的城市这里有&

  • 真正的唐刀长这样?世界上现存的唐刀揭秘!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刀

    唐刀,并不是具体指的某一把刀,而是唐朝出产的刀剑,我们熟知的唐刀四制,陌刀,横刀,仪刀,障刀。这四把军队常备的刀剑,统称为唐刀。在古代,唐刀为军用战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所以在制作工艺上,相当严格,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包钢”技术,以熟铁为外皮,中间夹百炼钢,为了提高整体

  • 吊脚楼是中国哪个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吊脚楼,民居建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生活环境,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具有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今天我们要来说的是吊脚楼,大家知道它是哪个民

  • 古迹游大热——盘点中国55处世界文化遗产地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古迹游

    古迹游为何持续升温?一方面是因为,古迹作为鲜活、浓缩的历史,游览它们本身就比单游风景、民俗,给人以更多的收获感。比如,我们从莫高窟的壁画,可以直观地看到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跳什么样的舞蹈、当时又怎么婚丧嫁娶,怎么备战、作战等等。而从藏经洞,我们又可以看到许多一度失传的宗教典籍,以及当时的历史地理、科

  • 有一种“猫”,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1000多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站在,有,”,屋翎房,瓦,猫,一种,“,活了,1000,上

    瓦猫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庞雪姣中国人都说猫有九条命,这种传说的起源无从印证,也许只是猫咪神秘气质的一种流传,但是在中国民间,有一种“猫”站在屋翎房瓦上活了一千多年却是有些根据的。瓦猫传说相传,在南诏古国时期(公元738年-902年)一位贫穷的樵夫在采伐途中捡到一只受伤的流浪小

  • 百年前北京10大标志性古建筑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

    【东南角楼】东南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据《英宗实录》记载:“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是明朝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东南角楼位于东城墙和南城墙结合处的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远远看去非常壮观

  • 今日秋分 | 云淡风清 秋意渐浓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秋分

    今日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也就是说,秋分把整个秋季平分为前后两段。“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秋分是一个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