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颜氏家训: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家训鼻祖

颜氏家训: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家训鼻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86 更新时间:2024/1/4 21:42:15

在中国的历史上,家训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家训鼻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家训”的概念,同时,还是一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告诫子孙的经典家训,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代的目录学大师陈振孙称其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历经千年,家训文化变成儒家家庭教育的一个主流方式,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是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南北朝大儒。而被颜氏奉为一世祖的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学生。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以说,颜回的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到了颜氏在南方的始迁祖颜含,他教育子孙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清、正、节。从始迁祖颜含一直到颜之推,都讲究清正守节。因此,《颜氏家训》的成书得益于历代颜氏的门风传承,它既是颜之推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呕心之作,更是颜氏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现存的《颜氏家训》全书共有七卷二十篇,除《序致》篇外,从《教子》到《终制》,涉及以家庭为依托的人的一生,包括伦关系、操守人格、音辞杂艺诸多方面,并贯之以儒学伦理思想,儒学的“修齐治平”的理想在这里落实为具体丰富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

在卷四《文章》篇中,颜之推通过论述南北朝时期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和其个人的文学主张,他反对高谈阔论,不务实际的文风,推崇言之有物、平实无华的文风。

所以,《颜氏家训》不是板起面孔来说教,而是自成一家之言,穿插着颜之推的经历和故事来讲述道理,情感真挚,娓娓道来,像是在与子孙后世聊天,聊自己的人生经历,聊他对治家、修身、处世、求学、为官以及学问技艺方面的思考和见解。因此,当时被看作处世的佳作,广泛流传。

“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许痴符。”颜之推对简实文风的要求,就是要从读者的角度,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道理,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文章当以理致为心旅,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而为冠冕。”如果刻意追求华丽辞藻,就会使文章晦涩难懂、华而不实,丧失应有的流畅和真切的情感。

《颜氏家训》一书,把自汉代以来处于上层经学和精英文化层面的儒学思想,引民间社会,为儒学思想民间化创造了一种通俗有效的形式。自此以后,各种家训读物大量产生,遂使儒学中许多哲理名言和伦理思想,成为社会的大众文化,对儒家文化之积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自魏晋以来,士大夫谈玄不求务实之风盛行,颜之推对此现象深恶痛绝。对醉生梦死的贵族子弟进行了抨击和揭露,批评了远离现实的清谈和食古不化的冬烘的恶劣学风,他讽刺那些高谈虚论者,“出则车舆,人则扶侍”,讲究衣履服饰,但议论起社稷吉凶得失来,只会“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实为毫无用处之人。他极力宣扬实学知识的价值,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踏踏实实。

“世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阔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颜氏家训》还从应世经务出发,重视为一般士大夫阶层所鄙视的“杂艺”和农业生产知识,表现出了现实主义的态度,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要求子孙们放下架子,向下层劳动人民学习,掌握各种实用知识,以面对生活困境。

家庭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子孙的道德品质。而道德教育,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视。正所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上辈品德对下辈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族内部家风的浸染,就是要让孩子在家庭大环境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颜氏家训》里的至理名言,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标签: 南北朝家训

更多文章

  • 【二十四节气】大寒,在最后一个节气里,等待春天!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二十四节气,大寒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

  • 中国古建筑门楣上的匾额文化:不仅仅是装饰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筑,文化,中国

    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地,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匾额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扁是会意字,由户和册组成,本义是在门户上题字。扁的主流形制为横长形,

  • 大寒过,年将至|冬将尽,春将始-不可错过的传统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习俗,大寒

    《三礼义宗》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今日17时零分迎来大寒节气。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收尾;立春,二十四节气的开端。终点连着起点,首尾相推,年岁又是一轮。一年冬去,一年春来四季有序,依此轮回常记得诗

  • 古人对抗寒冷有妙招:风度温度样样俱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人

    春日盎然,但最近天气实属奇怪,一下大着太阳,一下暴雨倾盆,前不久,有些地方突然下起了鸽子蛋的冰雹,突然转冷。现代人对于天气已经有各种对抗办法,在古代,古人们下雪冰雹天如何应对呢?装备有那些?今天跟着古建中国一起了解一下!超实用的“风帽”风帽的名字,大家很熟悉了,其实从剪裁角度

  • 中国姓氏文化暗藏的玄机:诸葛亮其实不姓诸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文化,中国,姓氏

    先来抛一个老梗。A问:鲁迅姓啥?B答:姓鲁。A曰:非也,姓周。B答:蒙我,周迅是女人,我认识。当然,这是个引子。引出了本章的话题,笑谈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有“百家姓”的说法,这只是虚指。根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的解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姓氏,大概有两万多

  • 藏族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藏族,属于,服饰,主要,从事,原始,不同

    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人种属于蒙古人种。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了。据汉文史籍记载,藏族属于两汉时西羌人的一支。当时甘青一带西羌诸部已与汉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

  • 草原上世代相传的印记文化:马烙印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化

    元代《文姬归汉图》中的马烙印蒙古文烙印元代八思巴文烙印火撑子纹烙印叉子纹烙印马烙印,打马印,蒙古语称“塔穆嘠”,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马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马烙印与蒙古民族的牧马业管理、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 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看宋朝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习俗

    ​如果你在饭局上跟人提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对方想到的很可能不是李清照的词,而是一部热播电视剧,一部以宋朝女性为主角、以家族争斗为主线的电视剧。这部剧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三观正确,除了给很多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带来了追剧的快感以外,它甚至还能贴近历史,让咱们现代人从某些

  • 揭秘为何韩国要说中秋节是他们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秋节,揭秘,韩国

    每逢中秋节三天假期,欣喜的同时我们却发现,这中秋节已经被别家“注册登记”了,而且还是我们的近邻韩国,这“传统节日属谁”的话题可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就产生了极

  • 中国古代的椅子有什么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古典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国礼仪和等级名分的象征。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权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讲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椅子与中国等级文化早些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