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应该是三国中换皇帝最快的国家,短短51年就换了四五个皇帝。总的来说,孙权之后的帝王都没有帝王之才。孙吴衰落后,他们没能维持现状,反而让国家更加衰落,只能苟延残喘。
公元252年(太原二年)四月,孙权病死。年仅十岁的孙良即位,得到诸葛恪、孙红、孙军的辅佐,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俊等人杀死,大权落入孙俊手中。三年后,孙俊因病去世,将权力移交给下属将领孙陈。孙陈酷爱杀戮,残忍又无奈,杀死了吕雉、朱翊等孙吴重要将领。旷日持久的内乱也严重削弱了孙吴的国力。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陈废黜孙良,迎来孙权第六子孙修即位。孙臣和他的五个兄弟,都掌管着皇军,他们的权力远远超过皇帝,很快孙臣就被杀了。孙秀在位期间颁布了很好的惠民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孙吴的疲惫。
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秀病死。孙吴内部局势不稳,想建立一个年长的君主。左殿军万宓向当时强大的宰相濮阳兴和将军张步推荐了孙和的长子孙浩。
孙膑在登基初期,曾实行善治,一度被称为“君主”。但没过多久,他残忍的一面开始显现。孙皓对臣民残酷,却骄奢淫逸,民怨沸腾。多亏了鲁抗、卢凯和其他重臣的全力支持,孙武活了下来。此外,孙吴继续对金发动战争,孙皓亲自率领大军屯兵东关,使吴军攻打晋江夏、襄阳、合淝、等地。
孙皓不断的军事动作给金朝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也给孙吴本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遭到江东士绅的一致反对。鲁抗等人认为,孙皓连年发动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得不偿失,改变不了晋强吴弱的现状。
公元271年(建恒三年),黄涛攻破交趾,活捉并杀死西晋设置的驻军司令,收复交趾。旧镇县、日南县都归孙吴统治,后平定夷,设武平县,任命武昌总督樊深为太尉。结束了长达数年的反足趾叛乱。
公元272年(凤凰元年),西陵统帅控制了西陵城,因怕失职而反叛吴、金。吴康立即率领大将、讨伐,晋江杨昭、杨虎、领兵救应。西陵坚城,守地反围堰,竭力毁坝与金军对峙。晋军节度使余赞被贬为晋军节度使。鲁抗利用玉赞提供给金军的信息,连夜调整军事部署,第二天就打败了金军。西陵城也被攻陷。
鲁抗征服西陵后,杀死了数十名与他合谋的将军和官员,消灭了三族。鲁抗写信给孙皓,请求宽恕剩下的数万人。孙皓封鲁抗为都城守卫。晋朝杨虎被判有罪,贬为平南将军。杨昭被撤了官职,成了平民。
西陵之战后,孙皓误判时局,军事上大打出手,多次对金朝发动小规模战争,只是消耗了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孙皓攻克西陵后,自以为上天保佑,野心越来越明显。
他让术士尚光告诉他是否能得到世界。汤光答道,“纪。庚子年,青色车罩将入洛阳。”吴主喜出望外,不罚法令,一心一意打算吞并天下。此后多次对金朝发动攻势,消耗国力,加速了孙吴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