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知胡不为己用,班里外命赵人,斩首一个胡头送凤阳门,文官抬三等。武陟学拜衙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著名的杀胡令。关于这件事的史料记载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真正了解整个故事,我们必须完整地还原当时发生的事情的背景。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历史是无法复制的,我们只能依靠史料中记载的精字来推敲故事发展的细节。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游牧民族可不像后期的蒙古、满族。此时的胡人基本处于未开化阶段,停留在相当原始的社会时期。几乎所有的胡人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体系,极其野蛮。许多胡人仍然保留着吃人的传统。他们在中原攻占一座城市,一般会选择屠城甚至吃人、强奸、掠夺。在晋代历史中,有关于石勒的记载,史称“黄瑚”。他所到之处,必然屠戮百姓,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到处都是被杀之人的尸体。于是,逃亡未果的汉人绝望地自杀了,沿途还有人上吊,墙上挂满了被屠杀者的头颅。
羯族被称为最野蛮的民族,专门以杀人为乐。据说他们行军打仗从来不带口粮,专门抓汉族妇女,白天当口粮,称为“两脚羊”。晚上,它们被用来发泄兽欲。冉闵收复邺都时,从羯族手中解救出来的汉族妇女达20万人。在冉闵领导的汉人大反攻中,羯族遭受毁灭性打击,天下再无羯族。在历史最黑暗的时期,冉闵出现了。他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汉族,一举消灭了敌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历史书会刻意回避这段历史。有人说是为了民族团结。毕竟那些年战斗屠杀的民族现在都属于中华民族,再提过去就没意思了。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史书不写这一段。第一,内容过于血腥暴力,与主旋律不符。二是内容混乱,不知从何下手。
肆意中国的过程基本是血腥的,这与我们倡导的和平友好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内容并无益处,只会增加非理性的愤慨,所以不能写进教材。再者,这五本随机书虽然才写了一百年,但内容却相当混乱。课本上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与其让人知道一点,不如直接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