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一直是三国时孙家的根据地,孙策在江东建立了根基,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基础。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孙吴政权正式建立,开始了51年的统治。
公元222年(元年),曹丕出兵攻吴。孙权派建威将军吕范督五军,以水军拒曹休。与、潘璋、左北将军杨粲三人救南郡,与比亚将军朱环拒曹仁。十月,孙权驻守临江,曹丕也决定亲自进攻东吴。魏军切断了吴军的粮草和援军,围攻江陵六个月,却因为朱然将军的强力防守而失败。东线战争是吕范的大败,朱环战胜曹仁。
。224年(三年)八月,曹丕率领水军第二次攻打吴。因为暴风雨,河水暴涨,他不得不再次撤退。不久,蜀和吴互换使臣,恢复联盟。225年(四年)五月,曹丕率水师第三次征吴,八月入淮河,十月抵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渡江。正在这时,天寒地冻,长江结冰,战船不能前进,吴国的闫冰死守不放,只好返回。曹丕三次攻打吴,收效甚微。公元226年(黄武五年),曹丕病死,孙权乘机攻下江夏,却不能归还。
公元228年(七年),鄱阳太守周复以降魏为由,劝诱未央府牧曹秀。曹秀率领十万骑兵到安徽迎击周福。魏明帝又令司马懿往江陵、贾逵方向东走,三路大军同时进发。八月,孙权到达宛城,任命鲁迅为大都督,任命朱环、全琮分别为左右总督,各引三万人迎击曹秀。姜姬和满宠意识到了曹秀的弊端,但是曹秀已经发动了战争,然后失败了。
魏国在之战中战败,使曹魏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无法大举进攻吴国,战后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孙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公元229年(黄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旭日建都武昌,后迁至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剩下的困难是:一是应对山越的躁动,二是抵御淮南巢湖地区曹魏的压力。散见于孙吴山区的山越人(关于山越的起源和族群,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翦伯赞和一些史家认为“山越人是秦汉时期南越人的后裔”,其中有山上土著、吴越遗民,还有武帝逃往福建、欧的说法。唐等史学家认为“山者山民,族部也”,这与普通汉人无异。占山为匪的普通汉人后代,或者为避乱而长期住在山中的汉人后代,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差不多。众说纷纭。
而山越作为一个分散在五个广大省份的武装组织,单一来源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两者兼而有之。其中有固有的本地原住民,有上山做土匪的普通汉人,也有从外地迁入的人。他们甚至联合北方的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大陆山区扩张。孙权和山越打了很多仗,打了很多胜仗。孙吴统治的几十年间,山越人一般都被列入吴国齐人的编制中。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孙权立脱离辽东的公孙渊为太子,派张密、金武统帅严旭、大将何达领兵一万余人,试图使辽东接受孙武的封爵。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首。此后,孙权几次进攻魏,但都失败了。
公元241年(赤武四年),孙权长子孙登去世。242年,孙权封他的第三个儿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他的第四个儿子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巴,引发了“二宫之辩”,朝中大臣也分成两派。著名大臣鲁迅因卷入此事,被孙权斥责,愤而死。最后孙贺被废,孙巴被赐死罪,幼子孙良被立为太子;孙吴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