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指魏、蜀、吴。三国国情不同,国家发展经验不同。吴的历史只有51年,绝对不算长。孙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奠定了基业。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完成父亲的遗愿,建立政权。但正是孙权的简介导致了东吴的衰落,导致死后内部混乱。
公元199年(汉建安四年),袁术病死。当年,孙策攻克庐江,孙策吞并袁淑玉,杀死刘询,继续攻克江夏,打败黄祖。投降张羽太守华歆,实力迅速壮大。
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策二弟孙权掌管孙策旧部,张昭、周瑜、程普等人辅佐。庐江太守李殊拒绝接受孙权,但很快被平定。公元203年(汉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先后三次伐黄祖,取得江夏县部分。又派何启、蒋钦等人讨伐各郡山越(山贼)叛乱。
魏国在之战中战败,使曹魏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无法大举进攻吴国,战后相对稳定的环境为孙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公元229年(黄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旭日建都武昌,后迁至建业(今江苏南京)。
公元233年(嘉禾二年),孙权立脱离辽东的公孙渊为太子,派张密、金武统帅严旭、大将何达领兵一万余人,试图使辽东接受孙武的封爵。结果使者被公孙渊斩首。此后,孙权几次进攻魏,但都失败了。
公元241年(赤武四年),孙权长子孙登去世。242年,孙权封他的第三个儿子孙和为太子,不久又封他的第四个儿子为鲁王。他非常宠爱孙巴,引发了“二宫之辩”,朝中大臣也分成两派。著名大臣鲁迅因卷入此事,被孙权斥责,愤而死。最后孙贺被废,孙巴被赐死罪,幼子孙良被立为太子;孙吴开始衰落。
公元252年(太原二年)四月,孙权病死。年仅十岁的孙良即位,得到诸葛恪、孙红、孙军的辅佐,那一年,东兴之战爆发,司马昭任统帅,诸葛诞、胡遵领兵七万,与东兴相匹配。孙武以诸葛恪为统帅,率领四万大军迎击攻打东兴的魏军、魏军。
公元253年(建兴二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俊等人杀死,大权落入孙俊手中。三年后,孙俊因病去世,将权力移交给下属将领孙陈。孙陈酷爱杀戮,残忍又无奈,杀死了吕雉、朱翊等孙吴重要将领。旷日持久的内乱也严重削弱了孙吴的国力。
公元258年(太平三年),孙陈废黜孙良,迎来孙权第六子孙修即位。孙陈和他的五个兄弟都掌管着皇军,他们的权力远远超过皇帝。不久孙晨又被杀了。孙秀在位期间颁布了很好的惠民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孙吴的疲惫。
公元264年(元兴元年),孙秀病死。此时蜀汉刚刚灭亡,在他们踮起脚尖反抗吴国,投降魏国的时候。魏灭蜀后,蜀吴联盟破裂,孙吴完全被魏包围。孙吴内部局势不稳,想建立一个年长的君主。左殿军万宓向当时强大的宰相濮阳兴和将军张步推荐了孙和的长子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