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刘备突发奇想,想收刘封为“义子”。我有这个想法,但是下不了决心,就去找诸葛亮求教。诸葛亮明白刘备征求意见的举动是假的,其实是想从自己身上获得认同感。支持,心有不甘;我不支持,但是我怕打“老板”的脸
诸葛亮很狡猾,不想趟这浑水,就说:“这是家事,可以问关、张。”忽略一个词,让自己置身事外。于是刘备抛开张飞去问关羽。关羽虽然学识渊博,但却是众所周知的“直肠子”。他见大哥问,直接说:“你自己也有儿子!为什么要收一个义子?”
其实关羽也在为大哥的未来着想。普通人接受一个“义子”不算什么,将来刘备为皇帝称王。一旦他接受了这个“义子”,必然会得到回报,一个回报一定会变大。如果将来“尾巴大到不能倒”,麻烦就来了,甚至可能威胁到刘备接班人的地位。也许在危机中,未来是不确定的。面对关羽的“苦药”,刘备只有接受“我把他当亲子,何必担心他不忠”。
这时候关羽才明白大哥是在对自己客气。但关羽不知道,他的肺腑之言也为后来的“失麦城”埋下了伏笔和隐患。诸葛亮不想问问题,是因为诸葛亮心理上明白“清官难断家务事”,结果也没好没坏。虽然“球”已经踢走了,诸葛亮长远来看并不看好刘备这个“义子”,但是这个时候用人,多个刘封也能多出力,暂且保留吧。
其实,自从刘被封为“义子”后,刘备就有些后悔了。诸葛亮不表态,其实等于不支持,只是碍于面子和名分,不方便说。关羽是自己的生死兄弟,自然说真话。真相往往令人不快,但真相显而易见。刘备不傻,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这么一想,刘备心里有些不踏实。
但木已成舟,一旦说出,就无法收回。古代不如现在,讲究一字一句,义子也是儿子。如果轻易废除的话,也不会让所有人发笑。尤其是刘备这种一直以仁为荣的人物,更不能食言,装逼到底。
这件事暂时搁置,但后来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最后当上了“汉中王”。称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涉及到文武百官的问题和太子的设立问题。刘备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派使者去荆州问关公。这次和上次不一样,有点不耐烦。
关羽明白大哥的心思,于是献上一计:“冯为蛀虫之子,使其远走山城,免祸于自己的骨肉。”这一次,刘备听从了关羽的建议,派刘封和孟达去守卫尚勇。现在,刘备如释重负,却意外地把关羽放到了“火炉”上。
后来关羽在荆州被梦露骗白过河,打败麦城,被活活打死。这期间,关羽多次派使者到尚勇求救,但刘封听了孟达讲述关羽被排挤的故事后,顿时大怒,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关羽死去。
关羽死了,失去了荆州。刘备勃然大怒,要他负责,于是有人跟我说了刘封免于灭亡的事。刘备认为这个义子真是不顾大局,不讲义气。正在这时,刘封回来了,“只带了一百多骑。”
刘备一见刘封,更是怒火中烧,心中陡生。正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诸葛亮出现了,他一上来就把刘备拉到一边,低声说:“这个儿子极其强壮。今天不除他,将是子孙后代的灾难。”刘备听了,想都没想,急忙下令左右斩首。
刘枫当然可以被杀死。但显然,刘备和诸葛亮的想法不同。诸葛亮想借此机会除掉刘封,为少爷日后“接班”铺路。刘备虽然有心除掉刘封,但又怕被指责杀了儿子。诸葛亮的话似乎给了刘备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心平静了许多。
但接下来的事情又让刘备不安了。当跟随刘封的士兵说起刘封不听孟达劝说而“撕书斩之”时,刘备立刻“后悔莫及”:“我的儿子英勇忠义,令人肃然起敬,可爱至极。”赶紧让人推回去,才发现已经被砍头了,动作之快,防不胜防。
看到刘备的“后悔”,诸葛亮假装松了口气:“既然要继承主公的长远打算,为什么不杀了它?”做事,怎么能生孩子!”只这一句话,就把所有无情的脏水都泼到了自己身上。重要的是这种效果。见诸葛亮怒不可遏,刘备还是想挑干净:“就算有一天我杀了我的孤儿,我也不忍心废了今天的忠臣。"
看,杀了这么多,我还是忘不了化妆扑粉,假装掩饰。这是刘备的惯用招数,效果是“男女闻之皆哭”,效果很棒!刘峰死了,他的死不可饶恕,但他也不甘心。在他内心深处,刘备不仅仅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更是仁主。他之所以没有被孟达说服,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刘备身边,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死——孩子犯了错,惩罚了他。
然而,刘枫就是这么天真。他哪里想到自己已经成了人家的眼中钉,肉中刺了?政治斗争和权力传承从来没有仁政,有的只是权宜之计。这一点,即使是所谓的明君贤臣,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