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三条运河:徐希、汉沟和荒沟。徐希发掘完成后,吴人可以从东起太湖,西沿徐希河,然后在今天的芜湖附近转入长江,再渡长江,沿柞水北上至巢湖,北入淮水。
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最后一个国王,他的运河开凿起到了开拓作用。他是大运河“第一铲”的挖掘者。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互相攻击,互相吞并,战争不断,军事运输非常频繁。夫差一心向北伐齐,称霸中原。当时长江和淮河之间没有航道,只有河水入海。这样不仅航程长,而且海上风浪又狂又急,容易损失战机。
为了安全方便地进入军队,缩短军需路线,夫差决定在蜀冈上建汉城,在蜀冈脚下挖汉沟,打通江淮之间的水路。史书上有四个字形容建汉城、挖汉沟的劳动场面,就是“捧云”,可见其气势之大。
吴王夫差动员民工挖沟。因途经韩城,故名“韩沟”。吴韩沟从扬州城东南的古韩城下开始,在城下挖深沟,将长江水引向北方。运河北起吴广湖(今武安湖)和庐阳湖(今阳湖)之间,东北入智伯湖,再入射阳湖,最后在今淮安东北五里处入北沈燕河。总长度约400英里。韩沟连接长江和淮河,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韩沟的发掘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段大运河,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扬州和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因为这条沟渠的开凿而诞生的。韩沟从那时起就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仍然是主要的水路。
吴王夫差修建汉城,开凿汉沟,客观上对当时中国东部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后来扬州的建设乃至经济、文化、航运交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吴打开了汉沟之后,商(宋)和鲁之间的黄沟运河被进一步向北挖掘,连接泗水和吉水。黄河沟挖好以后,吴王夫差可以沿着汉水沟到西部的淮水、泗水、吉水、黄池等地,与齐晋争夺盟主的位置。
秦始皇在湖南和广西之间挖了一条运河来运水。在四川,李冰挖了桩(筏),在关中,郭征做了阿正国渠,既能灌溉农田,又能提供水运,所以“人人能行船”。
汉朝挖了一条运河,把渭河从长安引到运河里,沿着南山脚下,一直通到黄河。班固《西京赋》说,航道是“泛舟山东,控淮湖海通波”。汉代王景管理一条支渠,是“十里一闸,更是重视,不存在反复崩漏的危险”。杨运河开凿于东汉,可以从汴河入,从汴河回杨运河入洛阳建春门运往。东汉舜帝年间,陈敏修韩沟,开辟新路,从江都经梁凡湖引水至金湖,再从金湖直接入淮河,从而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浪风险,给水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汉朝还经常维护灵渠。
永和五年(140年),马镇南山平原会稽县令舜帝修建鉴湖。鉴湖始建于金代,山会地区的主要路线是鉴湖。晋至唐以后,西线(山阴县)的路线逐渐被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的鉴湖仍是主要路线并延续到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