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作为一个结束三国鼎立,恢复大一统的朝代,对它的期望很高。然而西晋却不负众望。令人遗憾的是,西晋长期不存在,没有做出贡献,甚至直接引发了五乱。
西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下很快灭亡,却在灭亡前迁都长安,让人纳闷。为什么国家在垂死挣扎的时候还要迁都?
西晋建立时,都城在洛阳。但西晋末年,洛阳被刘聪攻陷,怀帝被俘,西晋军队在长安建立了易帝,西晋政权在长安延续了几年。因此,西晋曾一度以长安为都城。
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形势是,大量游牧部落迁入,关中、凉州的外族占当地人口的一半,这些外族被宗族收为奴隶。东吴灭亡后,西晋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奢靡腐败的氛围中。晋武帝出身于一个宗族。其家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势集团,政治作风黑暗,贪污受贿,为西晋亡国,芜湖十六国埋下了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迁入的民族趁机调兵遣将,造成五乱的局面,大量民众和宗族开始南渡。
司马燕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然而好景不长,西晋皇室逐渐腐朽。贵族家庭贪婪奢侈。你是怎么每天吃很多钱还说“没地方去”的王锴和石崇比谁更奢侈。大臣傅贤说“奢靡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燕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叔父争权夺利。官僚不仅奢侈,而且公然抢劫杀人。比如石崇做荆州刺史,说“劫商远富”。司马燕也傲慢和奢侈。因为他未能解决政治腐败、党派崛起、宗室势力扩张、外族内迁等问题,埋下了日后八王之乱、永嘉之祸的远因。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驾崩,晋惠帝继位,外戚杨军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广西元年(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入侵洛阳。河间王司马昱和成都王司马颖大败,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司马越迎金晖迪回洛阳,随后金晖迪中毒,张羽王司马池继位,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统治。八王之乱到此结束。
在八王之乱中,许多参战的国王相继战败,许多人被杀,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藏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西晋的农地占有制度明确规定了他们的调租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为少数民族的奴隶和佃户。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入骨”,于是反抗不断。
永嘉七年(313年)四月初一,接到金怀帝去世的消息,举行了悼念仪式。四月二十七日,司马晔称帝,大赦天下,为晋帝着想,改国号为“建兴”。魏将军梁奋任司徒,永州刺史曲云任使守节、领将军、录尚书,京兆太守索禅任右侍郎。5月18日,镇东总司令、琅琊王司马睿被任命为助理、左丞相、陕东总司令。傅、南阳王司马宝被任命为右丞相、陕西总司令。当时西晋皇室和宗族已经从都城洛阳迁到了江南,西晋中原王朝名存实亡。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陷,西晋灭亡。匈奴人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原,持续100多年的大动乱就此开始。随后,各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