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曹操为什么会被黄忠诈降,曹操是个多余的人为什么黄盖诈降他没怀疑

曹操为什么会被黄忠诈降,曹操是个多余的人为什么黄盖诈降他没怀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92 更新时间:2023/12/29 16:29:21

曹操用兵谨慎。官渡之战,他亲自率军攻打吴朝。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还不忘在营中留下重兵,以防袁绍进攻。果然袁绍派张合高览率军攻营,被留守的夏侯惇和曹仁曹洪大败。曹操也趁机安抚了张合和高览两位将军。

曹操一生征战,征战无数,可吃亏的时候并不多。但偏偏有两次曹操因对方假意投降的计划吃了大亏,一次是濮阳之战败了陈宫的计划,一次是赤壁之战被黄盖骗了。结果几十万大军被周瑜火烧死,他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好机会。

濮阳之战就不说他了。赤壁之战黄盖假装投降,精明谨慎的曹操吃了大亏。他怎么会这么容易上当?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曹操的骗术确实有一定道理,但道理并不复杂。

第一,从黄盖开始,虽然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为什么江东是黄盖假装投降而不是别人?不要说当时最合适的人选是黄盖,因为:首先,黄盖在孙坚是老臣,但长期没有得到提拔。与他同等资历的、韩当了军长,连蒋钦、周泰等几个资历稍浅的也当了军长。黄盖呢?当时他只是个上尉,比上尉低一级,比兵团司令低两级。一个资历很深但职位很低的老兵,这个时候选择秘密投降,也是有道理的。

其次,程普和韩当虽然也是经验丰富的老臣子,当时的级别也不低,而且是和周瑜同级的中郎将,但周瑜多了一支禁卫军(这是孙权为了周瑜能正名,指挥江东将领而特意送给他的),两人出面投降,很容易引起曹操的怀疑。

第二,从赤壁之战的形式来看,曹操大军围城时,东吴并非铁板一块。以老将张昭为主的江东主和派,一直主张投降曹操,一度占据上风。只是在孙权、周瑜、外援刘备的坚持下才决定一战,但内部和平派声音一直在,黄盖这个老臣选择投降并不突兀。

所以黄盖很聪明。他在给曹操的信中,特别强调了这两点:第一,曹丞相实力雄厚,投降江东为上策。周瑜在向石头扔鸡蛋;第二,我们老臣不喜欢周瑜,周瑜也在用各种方式打压我们。我决定跟着你,不想再呆下去了。

曹操收到这封深情的投降书,事后当然知道黄盖的情况。相比之下,曹操居然信了几分钟。

第三,黄盖确实是个狠人。为了让曹操相信自己,他和周瑜上演了一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情戏。你知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战斗。一个50多岁的老头居然挨了50板,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如果是假投降,黄盖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第四,怪曹操自己。自从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北方,他的内心开始膨胀,变得有些自满。当他骄傲的时候,他很容易在最不被注意的时候给出建议。在此之前,他轻易地陷入了疏远周瑜的陷阱,并杀死了蔡瑁和张赟。后来他不听程羽和荀攸的劝告,执意把大船铁链连在一起。所以他手下虽然有很多谋士,但是曹操自己听不进去,什么都不做。说到这里,曹操事后说:“你要是孝顺,就不会一个人在这里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郭嘉说曹操会考虑,再加上程羽、荀攸等人一起劝,曹操肯定会多想想为什么。

第五,曹操的猪队友蔡中蔡和帮了大忙,黄盖的好队友阚泽帮了大忙。

几个原因加在一起,曹操上当也在情理之中。

更多文章

  • 袁绍为什么战败,袁绍为什么乱击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袁绍为什么会强夺冀州,三国两晋历史

    我至今不知道袁绍为什么要抢冀州的读者。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接着往下读~袁绍原是渤海太守,官职在冀州牧韩复之下。袁家的老官员韩复照顾袁绍。原来袁绍是因为得罪了董卓才出逃的,后来他接受了董卓授予的官职才来到渤海。这一来,袁绍硬生生的夺了韩府的一个大郡。但是韩福是个好人。他记得袁家在

  • 如果马谡不丢街亭,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话所做能守住街亭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如果马谡没有丢失街亭三国会怎么样,三国两晋历史

    众所周知,诸葛亮六次北伐,六次出祁山,都以失败告终。其实这六次赢的几率第一次最大。丞相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出人意料地席卷了梁勇三县。诸葛亮北伐使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魏,关中震动,震慑曹魏,可以说是一个大好形势。其实对于此时的诸葛亮来说,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就当时蜀国的国力而言,要想全力消灭曹魏是不

  • 街亭失守的后果,街亭失守为什么不夺回来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街亭失守对蜀国有多大损失,三国两晋历史

    还不知道:失街亭的读者们,下面史网小编会给大家带来详细介绍,然后继续看下去~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六年的时间里五次北伐。从表面上看,夺取尹平和武都两县的第三次北伐似乎取得了最显著的成果。其实第一次北伐是最遗憾的事情。如果马谡能守住街亭,支持诸葛亮主力拿下曹魏、周

  • 太康年间采用什么民族政策呢,太康被称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太康之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太康之治的民族政策

    司马燕对少数民族实行招抚与甄宓相结合的政策,尽管一些官员并不认可这一政策。此举客观上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也是泰康统治的重要原因和具体表现。晋武帝太康年间,在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申诉与镇役相结合的国策,以申诉为主。在《晋书·四易传》中发现,晋武帝称帝后,对周边少数民族“扶老爱新”,一直在邀请各少数民

  • 太康之治有哪些经济措施和措施,太康之治有哪些经济措施和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太康时期的经济怎么样,太康之治经济

    西晋建立后,由于之前战乱不断,赋税沉重,制度森严,经济发展并不好。司马燕即位后,改革制度,兴修水利,减少徭役,劝农教桑。正是在这些政策下,才形成了泰康统治的局面。西晋统一全国后,政治上趋于稳定,但由于连年战乱的创伤,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艰苦。晋武帝对改革非常认真。为了摆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令行禁止,

  • 户口调令是什么,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户调式的主要内容,户调式的影响

    晋武帝制定了“户模式”的经济制度,该制度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制和积官占田制。实行家族式制度是金朝的一大特色,也是太康统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户模式是东汉末年以来的一种家庭税收制度。“条”作为政府收入的一种形式,始于东汉。丞相元年(146年)九月,曰:“河内一郡有条、苏、戚、顾八万余人,公十五

  • 太康县多少年历史,太康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康之治里有战役发生吗,太康之治的军事表现

    西晋开国之初,蜀汉虽亡,但东吴未灭,全国未统一。于是,晋武帝开始运筹帷幄,准备消灭吴栋,结束国家分裂。这是太康统治时期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西晋正势,吴国衰。吴主孙皓荒淫残暴,剥夺了吴国重整旗鼓的机会。因为孙皓的残暴,他手下的将领也对他失去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大臣看到吴国国力衰退,政局不稳,也劝

  • 太康之治的影响,太康之治人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康之治的政治举措,三国两晋历史

    为了减轻以前的压力,司马燕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策略。他完善制度,颁布法律,任用人才,政治清明,风气良好,形成了太康盛世。与前代相比,晋律放宽了法条内容,“减少枭、斩首、氏族刑、臣服之规”,对妇女的量刑也有从宽之意。太史律的这些变化使其能够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司马氏国家的巩固。

  • 太康之治是谁,太康之治人口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为什么会有太康之治,太康之治背景

    太康统治时期是司马燕统一全国后经济繁荣的时期,持续了十年。金朝建立时,内忧外患,既有孙吴的威胁,也有曹魏势力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燕努力开创了泰康之治。265年,曹魏献帝第二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燕继位郭襄,掌握全国军政大权。不久,曹魏皇帝曹桓禅位于司马燕。司马燕即位,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为

  • 太康之治是哪个朝代的,太康之治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康之治是什么朝代,太康之治名词解释

    太康之治,又称“太康盛世”,指晋武帝司马燕统一全国后的一段经济繁荣时期,历时十年,以“太康”年命名。太康的统治虽然是短暂的繁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一定的影响,也为西晋王朝增添了些许光彩。在西晋建立之初,正值壮年的司马燕想要有所作为。太史初年,他先后颁布了一些旨在移风易俗、革除不良政治的措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