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不知道袁绍为什么要抢冀州的读者。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接着往下读~
袁绍原是渤海太守,官职在冀州牧韩复之下。袁家的老官员韩复照顾袁绍。原来袁绍是因为得罪了董卓才出逃的,后来他接受了董卓授予的官职才来到渤海。这一来,袁绍硬生生的夺了韩府的一个大郡。
但是韩福是个好人。他记得袁家在他表态不明显的时候的支持。今天轮到汉赋支持元谷后辈了!
但谁能想到,袁绍先是用汉赋给的钱粮来招兵买马,再加上天下诸侯,获得了比汉赋更高的声望。
后来袁绍暗中勾搭冀州官员,欺上瞒下,汉赋彻底失去了对渤海的控制。
最后,袁绍利用袁家四世的巨大声望,对冀州宗族进行了巨额让利,建立了a 空汉服。当袁绍逼着韩馥靠边站的时候,韩馥的下属甚至劝韩馥“靠边站”。
袁绍这样的行为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是也寒了很多人的心,让冀州的很多英雄都不愿意加入袁绍。
汉朝时期本地人才原则上基本都是本地培养,既保证了自己的前途,也及时维护了家族利益。但是,有一个人很忠诚,很忠心。尽管他在冀州各郡做了小官,但他还是决定放弃官职,投奔袁绍的敌人。
这个人就是赵云!
赵云已经去找公孙瓒了。为什么会看到?赵云离开冀州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数百名士兵和官员。如果赵云没有一定的官职,只能带走义士,又能把士兵和官员带到哪里去呢?
公孙瓒问赵云:“你为什么不在冀州做官,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到幽州?”公孙瓒此时不相信赵云,认为赵云可能是袁绍派来的间谍。
赵云的回答很直白:“正因为这是义之所在。”
“义”在公孙瓒这里,“不义”自然在公孙瓒的敌人——袁绍!
后人认为公孙瓒的义举是为了抗击外敌,但为什么赵云之前不去找公孙瓒,而是在公孙瓒和袁绍处于潜在困境的时候?
可能在赵云看来,公孙瓒恶袁绍,这才是最大的仁义!
韩馥交出冀州后,袁绍没有放他走。韩福受不了压迫,逃出了冀州。但最后还是在厕所里自杀了,因为韩馥看到袁绍的信跟着来了,交给了当地太守!
赵云投奔公孙瓒后,并没有对外作战,而是积极从事攻打袁绍的大业。但公孙瓒不太了解人,还是觉得赵云可疑。赵云并不满意,最后利用他哥哥的死离开了公孙瓒。
回到冀州的赵云没有放弃大义,没有在袁绍手下工作。几年后,在冀州郡邺城与刘备会师。
多行不义必自毙。袁绍夺取了汉赋的冀州,却失去了五虎将赵云。一饮而尽,是自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