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户口调令是什么,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

户口调令是什么,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54 更新时间:2023/12/18 11:44:57

晋武帝制定了“户模式”的经济制度,该制度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制和积官占田制。实行家族式制度是金朝的一大特色,也是太康统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户模式是东汉末年以来的一种家庭税收制度。“条”作为政府收入的一种形式,始于东汉。丞相元年(146年)九月,曰:“河内一郡有条、苏、戚、顾八万余人,公十五万。当官的没钱,但都是来自民间的。”这个“转”的对象是县,属于财政系统。桓帝、灵帝年间有“调”的记载。狄咸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手下的一个校尉通,“急录户籍”,“收帛”。说明已经实行了分户模式。

占地制度是将占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相结合的法律,即“限地”、“占地”、“教地”,将屯田地区改为郡州,使原来接近奴隶的佃农变成自耕农。这些法律的目的是限制富裕贵族占有的田地数量。

私庄制度废除后,贵族官僚争相占田,隐匿户口。原来定居在田里或投奔豪门、或食品摊贩的人,加上当兵的,有一半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所以农业荒废,国库空空虚,百姓贫穷。

针对这种情况,在太康元年(280年),西晋政府采取了两大措施:停止州县兵返农,颁布田亩占用制度(田亩占用和田亩阶级秩序)。《占田教田令》规定,一男占田70亩,一女占30亩。男学生五十亩农田,女学生二十亩,男学生一半,女学生不上课(男女生16至60岁以上为男性,15至13岁以下,61至65岁以上为女性)。官员占有的土地有高秩和低秩之分,从第一秩50公顷到第九秩10公顷,每秩递减五公顷。此外,还规定可以根据官品的等级庇护亲属,最多九户。

从占地制度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绅特权的土地制度。占地制度不是政府批地,也不是地主批给农民的土地。而是在荒地制度被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有荒地。官吏占地、黑客、黑亲制度的主要精神不是限制官吏的特权,而是确认和保护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与曹魏时期的自耕农相比,户转增加一半,地租增加一倍。但实际上不止如此。因为曹魏的地租是按校亩征收的,田亩制的地租是由丁征收的,丁男、丁女、丁男无论是否占规定的田亩数,都必须按法定的田亩数缴纳地租。

耕地占用制度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与垦荒制下的农民相比,占田制下的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了。特别是在屯田制度下,取消军队控制下的强迫劳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耕地占用不存在年龄差异,耕地占用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占用耕地数量高于占用耕地数量。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占用农田开垦,有助于扩大耕地面积。这一规定使每个农民都能合法占有他应得的土地。许多富裕家庭的佃户也离开了他们的主人去获得他们自己的土地。耕地占用制度放开后,很多农民开垦了大面积的荒地,对农业经济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户为单位征收家庭税的制度。家庭不分贫富,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收房租税。这一制度规定:“丁男户三岁失帛三斤;作为家庭的女性和男性损失一半。”对边境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户籍也做了具体规定:边境县的户口与内地相等,就近纳税三分之二,远的纳税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一马近纳布,一尺远纳布。

品官占田、品官占田制度是一种保护贵族官僚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占有农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设置“限额”的意图,以制止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和户籍隐瞒。这一制度规定:“其官积第一至第九,各占其地,有贵贱之分。第一产品占50公顷,第二产品占45公顷,第三产品占40公顷...每一个产品都更低,五公顷更少。”

对于庇护户,“六年级以上的有三个,七八年级的有两个,九年级的有一个。”“它应该有佃户,官产第一、二佃户无十五户,三产十户,四产七户,五产五户,六产三户,七产二户,八产九产一户。”黑户的佃户是私人,属于他们的主人,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户调制的圣旨公布后,遭到富家的抵制。他们要么藏田不报,要么反对农民占用耕地。但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行政手段将大量流动闲散人员安置在土地上进行生产,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朝皇帝司马燕通过制定这些措施,增强了国力,加剧了整个社会的贵族化倾

更多文章

  • 太康县多少年历史,太康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太康之治里有战役发生吗,太康之治的军事表现

    西晋开国之初,蜀汉虽亡,但东吴未灭,全国未统一。于是,晋武帝开始运筹帷幄,准备消灭吴栋,结束国家分裂。这是太康统治时期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西晋正势,吴国衰。吴主孙皓荒淫残暴,剥夺了吴国重整旗鼓的机会。因为孙皓的残暴,他手下的将领也对他失去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大臣看到吴国国力衰退,政局不稳,也劝

  • 太康之治的影响,太康之治人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太康之治的政治举措,三国两晋历史

    为了减轻以前的压力,司马燕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策略。他完善制度,颁布法律,任用人才,政治清明,风气良好,形成了太康盛世。与前代相比,晋律放宽了法条内容,“减少枭、斩首、氏族刑、臣服之规”,对妇女的量刑也有从宽之意。太史律的这些变化使其能够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司马氏国家的巩固。

  • 太康之治是谁,太康之治人口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为什么会有太康之治,太康之治背景

    太康统治时期是司马燕统一全国后经济繁荣的时期,持续了十年。金朝建立时,内忧外患,既有孙吴的威胁,也有曹魏势力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燕努力开创了泰康之治。265年,曹魏献帝第二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燕继位郭襄,掌握全国军政大权。不久,曹魏皇帝曹桓禅位于司马燕。司马燕即位,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为

  • 太康之治是哪个朝代的,太康之治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康之治是什么朝代,太康之治名词解释

    太康之治,又称“太康盛世”,指晋武帝司马燕统一全国后的一段经济繁荣时期,历时十年,以“太康”年命名。太康的统治虽然是短暂的繁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一定的影响,也为西晋王朝增添了些许光彩。在西晋建立之初,正值壮年的司马燕想要有所作为。太史初年,他先后颁布了一些旨在移风易俗、革除不良政治的措施,如:

  • 蜀国在三国中的地位,三国时期蜀国官职列表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蜀科有什么作用,三国时期蜀科介绍

    《蜀道法》是三国时期蜀汉用来约束蜀军民、治理蜀汉的一部法律。平定益州后,刘备命诸葛亮、法正、李傕、刘霸、李严一起研究制造蜀枝。舒克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法律。刘备定都成都后,蜀汉着手制定法典。据《三国志·舒舒·李傕传》记载,诸葛亮、法正、李傕、刘巴、李严“联袂立蜀”,宣扬诸葛亮“依法治蜀”的思想。它的内容

  • 西晋资料,西晋简介100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西晋简介,三国两晋历史

    西晋(266-316)是中国历史上继三国时期之后的一个统一王朝,其都城为洛阳。从建国开始,晋武帝传至四帝,国家历时51年(从灭吴栋到统一全国共37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为晋朝。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

  • 木门道的介绍和特点,木门道景区景观设计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木门道的介绍,三国两晋历史

    门洞(俗称厦门)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80里的牡丹木门村附近。古道东西两面相对,城墙屹立千里,空谷线,俨然一座天然门户。东边是王嘉良山和张家坪,西边是盖梁。峡谷内厚厚的泥河由北向南流入西汉水,峡谷狭窄处只有一条小路。中间有一条宽长约50米的峡谷,这是一个万人不可逼的大好机会。古道的起源关于木门道地名的

  • 三国名称由来简介,三国名称及建立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名称由来,三国两晋历史

    三国(220-280)是中国汉朝和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分为三个政权:曹魏、蜀汉和吴栋。简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旭日东升,建都建业,封吴,史称。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

  • 于禁被谁所擒,于禁被低估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于禁受降,三国两晋历史

    宇金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肯定能升官,但正是因为关羽水淹七军,宇金投降了,从此一切都变了。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安排南郡太守糜芳镇守江陵,大将严复镇守公安。他率领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军转战襄阳和樊城,很快分别包围了襄阳和樊城。关羽领兵攻下樊城。曹操被派到班和庞德救援。

  • 国子监的介绍,国子监起源于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国子监的历史沿革,三国两晋历史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晋代皇帝司马燕开始创办郭子学派,当皇帝杨迪到来时,它被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掌管郭子学堂、国子监、四校等,都有博士,一人负责祭酒。元初设国子监,隶属集贤书院,隶属郭子学派,设酒祭司,掌管教令;程健,专门研究监狱事务。此外,还设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