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置之死地而后生什么意思?置之死地而后生典故介绍

置之死地而后生什么意思?置之死地而后生典故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364 更新时间:2024/2/4 13:29:43

徐晃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早年在河东郡当小吏,后来讨伐贼寇立功升为骑都尉。董卓被杀以后,郭汜李傕杀入长安,徐晃则护送汉献帝至洛阳。因为徐晃护驾有功,又被汉献帝封为都亭侯。等曹操入住朝廷击败杨奉后,徐晃选择效力曹操,并且在曹操手下立下诸多战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和徐晃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徐晃、王平黄忠和赵云。原文如下:

徐晃、王平引军至汉水,晃令前军渡水列阵。平曰:“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晃曰:“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昔者韩信料敌人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晃曰:“汝可引步军拒敌,看我引马军破之。”遂令搭起浮桥,随即过河来战蜀兵。却说徐晃引军渡汉水,王平苦谏不听,渡过汉水扎营。黄忠、赵云告玄德曰:“某等各引本部兵去迎曹兵。”玄德应允。二人引兵而行。

忠谓云曰:“今徐晃恃勇而来,且休与敌;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两路击之可也。”云然之,各引一军据住寨栅。徐晃引兵从辰时搦战,直至申时,蜀兵不动。晃尽教弓弩手向前,望蜀营射去。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忽报曹兵后队果然退动。于是蜀营鼓声大震:黄忠领兵左出,赵云领兵右出。两下夹攻,徐晃大败,军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晃死战得脱,回营责王平曰:“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杀后,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来到汉中。徐晃作为大军先锋,与副将王平一起进至汉水。徐晃决定背水列阵,遭到王平的质疑。不过,徐晃却坚持己见,渡过汉水与赵云、黄忠交锋。赵云与黄忠分兵进攻徐晃,徐晃不敌,损失惨重。事后,徐晃责怪王平没有率部前来支援,王平这认为一旦自己增援,自己的营寨必将失守。徐晃大怒,想杀了王平。王平连夜火烧营寨,之后渡过汉水向刘备投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徐晃口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意为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小说中提到的徐晃兵败汉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徐晃传》载:“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晃在汉中之战中表现出色,从而得到了“假节”的权力。如果徐晃如想小说所言在汉水惨败,曹操就不可能会徐晃进行褒奖。

小说中提到王平背叛曹操投靠刘备一事,虽然是历史的真实,但其中也有虚构的成分。《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王平归顺刘备是真,但并不是因为与徐晃不和而背叛曹操的。

对比了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再来说说小说中的这段故事情节。在小说当中,尽管曹操手下将星如云,但与蜀汉“五虎大将”都有过较量的仅有寥寥数人,而徐晃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徐州之战期间,他与张飞有过交锋。在关中之战期间,徐晃又曾与马超有过一场混战。在随后进行的樊城之战中,徐晃又与关羽进行了八十回合的单挑。而在汉中之战中,他又遭遇了黄忠与赵云的挑战。

在这几次较量中,徐晃都得以全身而退。从小说的情节设计来看,作者显然让徐晃成为对“五虎大将”最为威胁的曹军将领。在与“五虎大将”的最后一次较量中,徐晃战胜关羽,解了樊城之围。由此可见,在作者的笔下,徐晃才是实力最强的曹军将领。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令和寓意是什么?含义还是来源于中国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传统文化

    5月1日,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之前日本使用的年号全部出自中国古籍,这次日本是第一次在本国古籍中选取了两个字当做新年号。实际上“令和”二字的出处和寓意还是和中国文化离不开关系,毕竟日本古时候很多文学精髓都还是师出唐朝,所以也借用了中文的意思。下面就

  • 用兵如神什么意思?用兵如神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虞翻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被称为是文武双全的大人才。虞翻原本是学者,早年在王朗手下做事,后来投奔孙策。孙策讨伐黄祖大获全胜,回来的路上路过豫章,便想连豫章一起拿下。此后虞翻奉孙策之命到豫章表达来意,结果孙策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豫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用兵如神”,就和此次事

  • 真正的中国酒文化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传统文化

    在人类的历史上,酒已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料了,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但是它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当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功能,也就是这样铸就各种独居特色的酒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文化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对中国的酒文化进行了解

  • 欣然而至什么意思?欣然而至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传统文化

    据《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吴蜀结成联盟,周瑜利用蒋干除掉蔡瑁和张允,让曹操失去了仅有的两位熟悉水性的将领。而周瑜也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难题,让他在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还签下了军令状。没想到诸葛亮一点都不慌不忙,上演了一出草船借箭顺利完成任务。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欣然而至”

  • 寡不敌众什么意思?寡不敌众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传统文化

    曹操南下进攻荆州,孙权为了阻止曹操大军,派甘宁和周瑜在乌林抵抗曹军,最后大获全胜,从而拿下首功。曹操十分不满,于是质问蔡瑁和张允,蔡瑁说军队不熟悉水性,所以此战大意了。不过曹操占据兵力的绝对优势,最后还是在赤壁之战败下阵来,或许令很多人都没想到。这次介绍的成语“寡不敌众”,就

  • 陶渊明《责子》诗词翻译,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责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责子》是由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给自己孩子的一首诗,从题目就能看出这首诗涵盖了陶渊明对孩子们的期待。陶渊明是在四十四岁左右写下这首诗,当时陶渊明有五个儿子。而这首诗算是用幽默的口吻,斥责了儿子不求上进的性格,和自己内心的期望相差甚远,但又流露出了对孩子的挂念之情。有人觉得这首诗,陶渊明主要是批评孩子,但

  • 五牛图的寓意是什么?牛在古代地位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五牛图》是由唐朝画家韩滉创造的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内。《五牛图》主要描述了五头姿态互异的牛,每头牛都可独立成章,那《五牛图》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呢?实际上牛在古代的地位很高,因为牛有着勤劳、温顺的品行,还是人们主要的劳作工具,所以有些朝代还因此禁止杀耕牛。唐朝初期,以牛、马为主题的画作突然多了

  • 背义负恩什么意思?背义负恩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传统文化

    建安五年,汝南黄巾军的首领叛归袁绍,袁绍便让刘备出兵进攻许都,曹操得知消息以后分兵前来对抗刘备。当时刘备还没有和曹操作战的资本,最后无奈战败又回到了袁绍领地。其实刘备早想离开袁绍,所以打算投奔刘表,而曹操则是亲征讨伐刘备。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背义负恩”,就和刘备、曹操有关

  • 擅离职守什么意思?擅离职守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刘表是荆州牧,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曾想把荆州让给刘备,但刘备并没有接受。此后刘表想让长子刘琦继位,但蔡夫人和蔡瑁等人从中阻挠,最后是由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南下,刘琮没有丝毫反抗之举便将荆州拱手让给曹操,导致刘备差点命丧荆州。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擅离职守”,就和刘表托孤一事有关

  • 三寸不烂之舌什么意思?三寸不烂之舌典故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虞翻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虞翻早期是王朗的部下,后来选择投奔孙策,从此在东吴扎根。虞翻学识渊博,而且还精通医术,被人们称为文武全才。虞翻的口才的确有一番功力,曾帮助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回了荆州的控制权,只能说虞翻的能力被很多人小看了。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三寸不烂之舌”,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