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中国通史的人都知道,“永嘉之乱”发生在西晋末年,是中原王朝的一场浩劫。刚刚统一的西晋被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最终失去了第二都城长安和洛阳,在江南建立了局部政权。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在这之前的三国乱世,中原王朝动荡不安,却没有被游牧民族入侵。
中国虽然处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分裂状态,但也是一个继承了汉朝军事传统的朝代,在军事动员上甚至优于汉朝。汉朝末年,政府基本实行征兵制。汉朝的平民需要在边疆和地方服役一年,而政府的常备军主要是北军(后来的南军镇守都城)。每次军事行动基本都是以常备军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地方征兵,所以每次出动的军力都不大。
黄巾起义后,为了镇压内乱,政府放开地方禁令允许私放军队,也打开了地方军队的阀门。比如像曹操、袁绍、公孙瓒这样的人,可以放开手脚去招募地方军事人才,发展私兵、募兵、兵士甚至大规模招募叛军(比如青州兵、黑山军)。
军队的快速扩张和长期的军事战斗训练导致了汉末三国时期所有军阀的影响。从公孙瓒中的白马驿到袁绍之死,再到董卓、马腾的西凉铁骑,所有的军阀都因为战争的需要,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上汉朝以来的尚武传统,汉末三国时期外敌入侵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此时,匈奴仍受曹楠匈奴五部的严格管理制度控制。曹魏政权仍然对匈奴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保留了从匈奴各部收集质子的习俗,成功地控制了匈奴。当时的羯族甚至还是一个居住在上党县的小部落,不成气候。
汉末三国时期关陇地区广泛分布着苗族和羌族,他们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参与了汉末三国的混战(如西凉军中的羌人)。但是,两个族群的存在大多依赖于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夹缝地带,政治第一鼠空两端的生存之争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族群反抗力量。
再说我们最熟悉的鲜卑人,在东汉末年(160-180年)建立了跨漠北的檀石淮联盟,但是他们部落联盟的统治基础相当薄弱,仅仅过了两代就分崩离析了。三国时期,鲜卑分为三部分:东部鲜卑(后来的宇文、慕容、段)、能部、布都根和河西鲜卑。他们分别居住在长城沿线,但各部互相攻击,互不隶属。他们接受魏国的封号,定期进贡。魏密切注视着它。如能源部与周边各部合并时,被魏刺客暗杀,国家灭亡。画
三国时期的中原政权虽然四分五裂,但战斗力和军事潜力都很大。随后,统一的西晋自认为“太平盛世”,却弃武而“止国而兵”,彻底削弱了战争能力和危机感。而且三国各少数民族在汉末基本处于相互流散的状态,受到各个朝代的严密监控,不允许异心延伸。西晋对少数民族缺乏正确的管理措施,甚至在后来的八王之乱中带领他们入国参加内战,造成了永嘉之乱那样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