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人才比例甚至在任何朝代都是很高的,这与当时的人口比例、政治结构、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三国初期,谋士如雨,猛将如云。三国的时候,随便拿一个优秀的谋士和武将放在其他时代,成绩都很傲人。三国时期,为什么让人觉得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1.人口比例:据曹操记载,黄巾起义后,人口从十人到八人,总人口从东汉末年的5000万锐减到1000万左右。死的官员不多,老百姓基本成了很多英雄的经验包。从黄巾起义开始,第一批英雄开始成长(这里就不举例了)。
因此,边肖认为,人口的急剧下降是人才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毕竟1000万左右的人口还没有现在的一线城市多,但是当时有大量的英雄,更有很多有名有姓的被记载下来。三国时期,正史中单独立传的人大约有300人。言情之前大家都以为写了400多人,但是根据专项盘点发现言情里面其实写了1230人。这些人虽然不全是英雄,但英雄的数量占了很大比例。
如果把这个数据和当时的总人口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个时代真的是可圈可点。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古代历史上杰出人物和精英出现密度最高的时期,而这些杰出人物和精英也是后世最为著名的。现在就算只是请人列出南北朝或者其他时期的10个英雄的名字,你可能需要思考很久,也可能很久都列不出来,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在边肖看来,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说出二三十个名字,因为一点都不难。
二、乱世出英雄:那为什么三国时期能有那么多英雄?边肖认为,这应该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毕竟有句话叫“乱世出英雄”。但是,我们历史上也有其他分裂和对抗的时期,甚至有些时期比三国时期还要热闹和激烈。比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那么为什么英雄在这些时期不那么知名呢?边肖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如当时人们政治观念的形成、对史书的重视、写作等。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只有两个阵营在战斗,可能会比较单调;而且如果涉及的阵营太多,会太乱,大家都很难记住。毕竟东晋十六国百年左右,17个在打仗;南北朝时期,南朝有4个,北朝有5个,也就是说战争100年以上的有9个;五代十国才70年左右,也有11家在打仗。所以这些时期的政权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反而让大家更难记住。
三是政治结构:东汉末年,从中央集权到地方集权,宦官、外戚、君王各忙各的,很多高级人才猝死;而地方政府(州牧)具有高度的经济和政策独立性,培养和囤积了许多优秀人才;周瑜、诸葛亮、贾诩、郭嘉、法正、魏延、黄忠、甘宁、孙坚(太多了)以至于后期蜀汉、东吴的核心干部基本都是原地方政府的人才。这和中国后期的政权是很不一样的。后期的封建王朝非常专制,以至于中国后期很少有人才来自地方政府,大部分都是经过太子党和科举选拔,中央政府培养出来的。
此外,人才的大量也与各种势力的用人风格有关,尤其是曹操,用人不问出身,不避亲族(曹实、夏侯氏),不避仇人(张辽、贾诩),还起用中央的人才(于迅、黄旭),所以很多本来没有机会出人头地的人在曹操手下都能施展才能。吴栋善于用本地人(张昭、鲁肃),蜀汉善于用官二代(京州派、益州派)。各类人才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归属,发挥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和后期的封建王朝很不一样。后期如果生得不好,基本上就要考科举,当兵,成就一番事业的概率微乎其微。
4.东汉时期的文化与教育:张寒时期,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教育,私塾盛行。另外建国以来基本没有大的动乱,大致都是一些高层互相碾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边战蛮夷造成的。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内乱,国家的财力足以支撑高质量的教育,国家的选拔制度也相对合理。陈蕃、古力、杨震等基层人才,能够反映出当时国家的教育水平。
三国初年的名臣名士,都是东汉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我们发现到了三国末期,人才明显少了,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平民,大多是官二代,因为三国只有曹操拿钱发展教育和经济,蜀汉拿钱发展军队,东吴拿钱发展城门。西晋很多人才都是曹魏培养的。只有到了西晋,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统一起来。
总结:综上所述,边肖认为即使抛开言情的影响,三国时期依然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而且英雄的成败观是一条丛林法则,三国时期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没有迷失在这条法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