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他们的存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剧变,比如王莽篡汉、晋朝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宋朝靖康之乱、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动乱之后,一些朝代的中央政府能够重新掌握实权,实现中兴,如唐代的袁、中兴,清代的同光中兴,有些甚至未能收复以前的失地。
但是,周朝就不同了。动乱和迁都之后,一代不如一代的强大。从天下来说,变成了大诸侯,疆域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洛阳了。周王室的衰落是否可以理解为制度性原因,或者说是内乱不断,英主缺位导致的偶然因素?
西周的统治主要是依靠濠京人控制关中的中心地区,然后依靠亲信诸侯控制地方。但随着周朝的发展,普通人与贵族的矛盾(贫富差距)开始拉大,这一点从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周宣王的南征北战很可能是为了转移矛盾。看,两千年前,我们会这样玩。
在周幽王时期,我相信对这个人最熟悉的就是他的战争剧《诸侯》。但近现代史家认为,烽火戏中诸侯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因为缺乏古代史料,相关记载晦涩难懂,而且当时的历史记载甚至文字和语言交流都被少数贵族所控制,很多东西都会被不同程度地歪曲。
但是,不管周幽王和宝四的血淋淋的戏码是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周幽王的“弃旧扬新”。先立姬怡久为太子,但由于某种原因(史书未记载),废了姬怡久太子和沈皇后,改立姬为太子,褒为皇后。
这样周朝的权力中心势必要重新洗牌,一部分人会失去权力,比如沈侯的父亲沈侯,还有其他的诸侯,都不是很能接受这个事实。面对被清洗的沈侯,他们跑到狗荣身边,以答应狗荣去抢挑京为条件,拉拢狗荣为盟友。
面对巨额财富,权荣自然很努力。沈侯带着这些盟友攻打濠江,洗劫了a 空,杀死了周幽王和纪伯。闹了这么多,姬怡久和沈侯在濠井百姓心中的形象自然就崩塌了。而且,狗荣随时可能再来抢。我们离开这里吧,于是他们带着支持者把首都迁到了洛邑。
而支持废长、废幼的奸臣郭师叔之子郭公翰,在河北立周平王的弟弟为周谢王,开创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保持了二十年。周谢王最终让晋国在周平王的旗帜下灭亡,但晋国得到的土地却没有归还给周平王。至于西周的故土,是以空 check的形式送给秦国的,于是带兵攻打戎,戎大败。于是,文公接受了其余人拥有的周,分了地,分了东。
经过这次内讧,周王室的实力被大大削弱。即使把奇奇以东的土地给周平王,他也不敢拿。毕竟在迁都这件事上,秦国、郑国、晋国都是有过贡献的诸侯,其中郑国贡献最大,周王室也受制于郑国。在此期间,周平王不想再次崛起。但是周王室的根本丢了,北京百姓的支持丢了。真的很弱。
周平王死后,周桓王与闹翻,出兵讨伐郑。结果在陈、蔡、魏的帮助下,面对当时兵力不强的郑,周王室也是节节败退,可见此时周王室的虚弱。这一仗羞辱了周王室,最后的遮羞布揭开了。
可见,一个政权,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多么强大,离开了自己的根本,结局都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