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持续了六七百年,期间战乱不断,战场上经常有几万几十万的军队阵亡。如果说秦国后来因为武功而争霸,那么这个时期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尚武国家,都有争霸的机会。在这个武侠的时代,我们很少看到什么民间起义,或者说有的只是散贼聚山,并不是起义,也不是和当时的诸侯国直接对抗。这些小偷只是被逼生活的好公民,最后选择了一条自己不愿意选择的路。
但是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全民尚武的时代,我们却从未见过一次来自民间的农民起义。似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都是和平安宁的。当时的诸侯国尊崇皇帝,皇帝凌驾于他们之上,享受着世间万物的供养。其次,诸侯供养皇帝,然后臣民供养诸侯国,老百姓包括农民的子女都要向诸侯国纳税。
对于农民的压迫,这是一层一层的。另外,当时战乱不断,征兵不断。很难说普通农民的孩子以后会比任何时代的农民过得好。这些农民没有在中国发动起义,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春秋战国可以说是刚刚从奴隶时代进入封建王国,从奴隶时代的多部落单州国家发展到封建时代的多州单州国家。奴隶时代的高等级贵族完全可以依靠奴隶的供养来满足要求,但是在一个疆域更加广阔,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时代,一定数量的奴隶是无法供养高等级贵族的需求的。
导致单一的奴隶支撑的经济已经严重落后,于是更多的工业成为可能,手工业、工商业等行业逐渐发展起来。根据史书传世的记载和今天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殷商时期,中原人还在讲物物交换,殷商始祖王海驾着马车到北方交换货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其中各国首都都是重镇,如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秦的咸阳、楚的杜英等。这时,单纯的奴隶不再是奴隶,而是分为农民、工匠等。
不同行业的出现,两次划分了这个时代的奴隶。真正的奴隶少之又少,也许只是躲在深宫的后院,主要为皇帝和地位较高的贵族服务,其他的奴隶则变成了被称为普通人的人。这些庶民摆脱了最低等级奴隶的地位,被称为所有的自由民。他们住在城市里或城市周围,为城市的发展服务。如果这个时候发生起义,那肯定不叫农民起义,而是老百姓起义,因为“农民”这个称谓还没有真正定下来。
有一点,这些老百姓有一个义务,就是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必须服从国家的安排,就是必须主动报名参加国家的战争,而且有严格的数量限制。比如一个家庭有两个男人,至少其中一个会参战。一般来说,十岁以上的孩子会参加这项服务。也就是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十岁以上的男性都被国家征召入伍了。如果他们要发动起义,就只能带上母亲,组成妇孺大军。显然,这种起义军,即使有,也不可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是个笑话罢了。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前半叶,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他们世世代代延续着祖先的传承,也就是生来就是贱民,也就是为那些身居高位的贵族服务。他们每天能做的就是早上起来,面对太阳,然后工作休息,仅此而已。机械重复的生活抹杀了他们解放思想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百姓除了干活,基本没有其他技能。他们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可能,甚至没有机会参与早期的正面战场。春秋战争时期,居住在都城外的老百姓,大多服役时只能承担简单的任务,就是运粮运草。能拿起武器冲锋陷阵的,一是生活在国家首都的老百姓,二是有贵族血统的孩子最好。所以这些庶民可以说是绝对的底层。
面对战场,这些老百姓往往如同行尸走肉,根本没有反抗的可能,就是任人宰割的鱼。即使他们有强壮的身体,他们也缺乏独立的意识。如果真的要打电话,他们连寻求“羊群效应”的勇气都没有。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几乎年年有,大大小小的战争已经消耗了他们极大的精力。在战场上,不是受伤就是死亡。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整天好好工作,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让他们起义,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