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中国生态环境变迁史,也是从商代史的研究开始的。那么商朝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的呢?
早在1914年,罗振玉在《殷墟考证》中就指出:“象是南越的大兽,此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古代,黄河南北也有发现。从手里拿着图像对于这个词来说就像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今天的殷墟遗迹包括雕刻的象牙礼器和大象牙齿。占卜用的骨头很多,有的特别大,几乎像骨头。又说卜筮有‘得象’之语,知中原古人象,殷代尚盛。”
王国维先生还重新审视了《吕氏春秋·古乐》“商服象虐东夷”记载的可靠性,认为“这是殷代对象的印证”。
1928年,徐中书先生专门写了《殷人衣象及其南迁》一文。他根据甲骨文中“得象”和“来象”的记载,结合古代传说,指出殷墟的大象是“殷墟的产物”,而不是“外地的贡献”。他还把“豫”字放在“象义”的组合中,得出“殷代河南其实是大象产地”的结论。
他还在1923年由法国地质考古学家E. Licent在内蒙古、宁夏和华北的旧石器时代黄土地层中发现了犀牛、大象等动物化石,认识到当时北方的自然环境适合这些热带动物生存,并推测它们“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至商代(或夏季)的黄河流域,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气候温暖潮湿。蒙先生认为古代黄河流域河湖密布,气候适宜,盛产竹米。“今有江南一带,故古北方气候温和适宜,必远离今荒旱之人。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一定发生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指出气候的恶化是西周末年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人们已经认识到殷商时期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1936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和中国古生物学家杨指出,这些动物,如竹鼠、貘、圣水牛、貘、象等。与今天安阳的动物明显不同,为了解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38年,胡厚宣先生根据甲骨文中所载的雨、雪、捕象、狩猎等铭文,以及殷墟中发现的竹鼠、狍子、大象、圣水牛等,推测“殷朝的气候一定与今天长江流域甚至南方的气候相当”。
1940年,德国学者魏特夫格引用了370篇关于天象、庄稼、军事远征、田间旅行的神谕,证明殷代气候比近代略暖。这有力地支持了胡厚宣的观点。
而胡厚宣、维特福哥等人认为殷代气候比今天温暖的观点,却被甲骨学家董作斌先生反驳。他认为这一观点仍有商榷余地。“提出骨化石的人只是一个意见,但甲骨无法证实,还有很多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殷代的气候,1944年,胡厚宣详细考察了史前时期、历史时期、欧洲和美国的气候变化,深入分析了古籍中有关气候的史料,进一步论证了殷代的气候远比今天炎热,与长江流域甚至更远的南方相当。
但董作宾对胡厚宣等人仍持不同看法,坚持认为殷代安阳的气候与今天的安阳“真的没有什么不同”。由于对甲骨文的不同解读和对考古材料的不同理解,董作宾和胡厚宣对殷代气候的看法“根本不同”。
殷商时期气候比今天温暖的观点,得到了甲骨文的贡献和考古资料的支持,特别是气象、地质和环境变化方面科学家提供的科学数据,与全球环境变化时期的“全新世最佳时期”相吻合,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