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嬴政统一之前,中国经历了500多年的分裂时期。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每个诸侯国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当时“不同田、不同车、不同法、不同衣、不同语、不同字”,除了政治统一,各方面都不统一。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始皇帝开始在各方面实行统一措施。除了制定秦律,统一土地制度外,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实现文字、交通、经济大一统目标的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物性格不同。但在商代和西周,中国的文字是统一的,只是统一的字和笔画比较复杂。所以各国割据局面形成后,复杂的文字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和改造,使得同一个字写成不同的写法,最终形成了“异形字”的局面。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最为发达,有、等文化中心。当时齐国使用的文字比较简单,称为蝌蚪,也叫古文,其他国家的文字比较复杂。
统一秦后,始皇帝命李斯等人开始统一文字的工作。立字本着易于普及的原则,力求新字笔画简洁,字体尽可能美观。最后,李斯综合了《周达传》和《七颗豆》的优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作品《秦篆》。字体创作完成后,里斯开始了艰难的普及工作。他亲自写了,赵高和胡也分别写了李和伯。这三篇都是小篆写的,始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出版,作为儿童识字的标准教材。
后来秦始皇五巡猎,在名山大川留下了很多碑文,都是小篆写的。可以说,先帝和李斯为了普及《小传》花了不少功夫。可惜秦朝的寿命很短,还没来得及普及,另一种方形字体——隶书就诞生了。
隶书是程淼在狱中传下来的。程淼原本是监狱官,后来因为犯罪被关了十几年。在狱中,他改进了篆书,化繁为简,变方为方,变直为直。改进后的文本更容易书写。由于程淼是个小官,当时被称为“立人”,所以他的书法也被称为“李殊”、“左书”。但秦代隶书只是一种原始创作,秦代隶书中有很多小篆,与现在的隶书相差甚远。
秦始皇看到程邈改进的文字后,也觉得原来的篆书不够简练,于是倾向于推广隶书,但秦始皇不久就死了,秦朝也很快灭亡了。汉朝建立后,隶书成为主要文字。后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上,西北发现的汉简上,字体都是隶书。
这种便于书写和普及的文字的出现,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史乃至东亚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之前,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语言不通,方言多样,书面语不一致,增加了地方之间沟通的难度,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书面语统一后,极大地方便了不同地方之间,尤其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交流。统一的文字还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和民族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加强中央集权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评价秦始皇时,必须肯定统一文字的贡献。虽然始皇帝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并没有、也没有达到“文字同一”的目的,只是简化统一了原文,但没有这项工作,就没有后来领先世界几千年的古代中国,也就没有现在中国的疆域。甚至中华民族能否顽强生存至今,还是一个问号。
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我们黄皮肤黑头发的祖先书写了这样的方块字,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了无数先进技术和优秀思想,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具表现力和影响力的语言之一,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我们作为后代骄傲。
文化和文字是一种软实力,文化统一是更根本的治理措施。然而,当始皇帝刚刚完成江山的统一时,天下还未安定。在采取长期的文化统一措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眼前的利益。于是,他下令“车在同一条轨道上”,修建统一宽度的道路连接全国各地,以便秦军能够及时到达帝国各地,镇压反秦势力,确保新生政权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