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5年,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勇猛的塔尔坎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如日中天,一举拿下河套地区。匈奴残部闻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胜利的秦军奉命不要再接再厉夺取漠北,而是转攻为守。在战国时期北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30万大军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财力人力修建长城?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一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从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问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人民基本都是农民,如果要深入大漠打匈奴,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基本不骑马的农民训练成强大的骑兵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同时,由于这些农民成为士兵,他们不能再从事耕作,在生产中遭受劳动力损失。
而且,就算有强大的骑兵,把他们送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也是一笔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卡车。仅靠人力和畜力运输谷物是非常困难的。《史记》中有记载,从中原运送1石粮食到北方前线,运输队在路上消耗的粮食竟然达到了192石!
不过塔尔坎的战斗成本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牧民又是军人。他们的角色很容易转换,甚至可以边放牧边战斗,后勤保障也比种地的人强很多。
农耕民族打仗的成本比游牧民族高,但是打仗的收益很差。即使占据了广阔的草原,也无法开垦。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那里获得的。没有农民,这么大的草原有什么用?即使我们赢得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我们也会被高昂的战争成本所淹没。
汉武帝才华横溢,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浪费了人和金钱,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的军队,五次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都逼得四处逃窜,但最后最先受不了的还是明朝。
另一方面,骑马的游牧民族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入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能不爱劫掠呢?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改变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战略,想到了修建长城。有了长城这样的工事,移动战场就变成了固定战线。游牧民族不能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他们必须首先与长城前线的守军作战。
因此,成本和收益发生了变化。防御性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获取食物,而攻击性的游牧民族则远离放牧的草原。而且长城一线山多,重要道路都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坚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没用了,往往还没抢到东西就被打了。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需要训练骑兵部队,所以训练成本可以降低。因为军人本来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军人完全可以在业余时间安顿下来,后勤的负担也就少了很多。
说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并没有读过《经济学原理》等现代著作,但他大规模修建长城确实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修建长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长期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聪明。
从那以后,历代都试图修建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要有条件有需要。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经常入侵陕北、甘肃,皇帝就召集大臣商议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下,如果招募5万劳力,花两个月时间修长城,只需要100万两银子。
而派遣八万大军去征服鞑靼入侵者,每年的粮、草、运费相当于白银,总共消耗白银近千万两。成本一目了然。而且士兵可以在长城内耕种土地,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省去了从内地向前线调运粮食的巨大成本。
因此,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元初来到中国的凯尔波罗,自然看不到明朝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