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日益强大,不断蚕食山海关内的诸侯。能走的都是一步一步走,还没有全面攻下六国。然而公元前230年,秦国一反常态,主力尽出。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短短十年间,消灭了英雄,统一了天下。
诚然,秦国的实力远超关东六国,单独对付任何一个敌国关东国都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公元前230年,而且自商鞅变法成功以来,已经成为常态。
但在以前的战争中,形势危急时,关东六国往往会联合起来对抗秦军,他们也曾大败秦国,一度到了函谷关,秦国不敢踏出函谷关一步。但是从公元230年开始,面对秦国的全国覆灭,关东六国再也没有组织起像样的联盟,以至于被秦国瓜分。为什么?
商朝灭亡后,周朝为了自己的统治,大肆分封诸侯。最多的时候,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之间的势力范围参差不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护着周王室。周平王搬到东部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郑率先发难,掀起并购浪潮。战国初期只有秦、楚、燕、魏、赵、韩、齐七个大国和魏、中山、岳、宋、鲁几个小国。虽然这些小国并不强大,但它们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地理形态上看,中山国位于赵、魏、燕之间,是这些国家的战略缓冲地带。魏、赵几次推翻中山,孙中山却多次复国。这固然有孙中山后人不愿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齐、不允许魏、赵占领孙中山,然后把势力范围扩大到自己这边。
因此,齐和积极支持中山的复兴。太行山东麓的郭玮,控制着三晋出兵中原的交通隧道,齐秦不会允许郭玮落入三晋之手。因此,郭玮虽然弱小,但也是重大国家安全的目标。
位于齐国旁边的鲁国,是齐国和燕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作用不仅在那里,在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时候,还可以成为齐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场。如果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先攻鲁国,就是齐国可以出兵救鲁国,把战场放在鲁国,保证自己的国家不遭受战争。
东边的越国也是如此,是楚国和齐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虽然已经衰落,但齐国和楚国并没有像中山国和魏国一样,以同样的理由对其进行攻击。至于宋国,也是如此。他是楚国通往中原腹地的必经之地。只要宋国存在,楚国就无法超越宋国进攻齐国。
战国初期,宋康王非常残暴,不断侵占邻国,楚、齐都没有强烈的反击。原因是他不想失去宋的战略缓冲地带。也正因为如此,宋康王才敢理直气壮地攻打楚、齐。
这种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布局,基本上保证了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平衡,也就是战国初期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主导局面。秦国虽然强大,但一旦触犯众怒,就无法承受他国联军的进攻。然而,这种局面在公元前306年被打破。
公元前306年,楚国出兵灭越国,已经东与鲁国接壤。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战略平衡,但毕竟没有和齐国发生直接冲突,而齐国又渴望缓和,所以没有和楚国发生严重冲突。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给齐国和燕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是这些国家之间还有一个爱国的国家,情况不会恶化。
公元前286年,秦国、魏国、齐国、楚国联合灭宋国,成为秦国灭六国的战略契机。表面上看,宋国被灭,楚国、齐国、魏国受益很大,秦国因为远没有受益。但由于缺少了宋国的战略缓冲地带,楚国、齐国、魏国的边界开始接壤,几方的利益争夺变得激烈起来。严重的冲突不仅使国家间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国家间的矛盾加深,互不信任的程度急剧加深。
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灭,只剩下中原的卫戍国苟延残喘。秦国虽然没有灭魏国,但此时魏国已经成了秦国的附庸,名存实亡。到这个时候,周初的百国只剩下七国,分别是齐楚韩嫣赵维勤,史称战国七雄,建立的国家只有燕国。
公元前241年到公元前230年,中原六国并没有意识到危险,而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厮杀,消耗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地处关中平原的秦国根本没有参与六国之争,而是利用六国混战的间隙,不断侵占关东六国。为了争取秦国的帮助,关东六国不断要求秦军出兵相助,这给了秦国增强实力的机会。
公元230年,秦国终于觉得时机成熟,开始了灭六国的战争。此时关东六国因为过去的仇恨和利益矛盾互不相信,也无法再组织联军对抗秦国,只好各自为战。对秦国百年积蓄的实力严重受损的六国进行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关东六国一分为二,秦不到十年就灭了。
综上所述,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秦自身实力强。
第二,作为中原各国之间战略缓冲地带的魏、中山、宋、鲁、岳不复存在。
第三,宋国的崩溃,使得中原各国的边界,尤其是楚、齐、魏三国的边界,利益争夺加剧,使得各国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无法再组织联军对抗秦国。
所以表面上看,宋国的覆灭是齐楚魏三国的利益,却成了秦国进攻灭六国的战略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