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它们位于陕西省Xi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墓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祭,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他们死后,奴隶要和奴隶主一起陪葬,作为祭品。兵马俑被制成军队(战车、战马和士兵)形状的祭品。
殉葬是伴随着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而萌芽,并一直盛行到奴隶制确立的一种残酷野蛮的丧葬制度。人类殉道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朝贵族墓葬中也有殉道。在安阳殷墟陵墓区,已发掘的十几座墓葬中,已有5000多人殉难。
周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包敏”。《周礼》的诞生和实施极大地抑制了殉道现象,但并未根除。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时代动荡,又有人被杀。战国时期,诸侯国废除了人祭制度。在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国正式废除了人祭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使葬俗发生变化,出现了人祭,即以陶俑、木俑代替人祭。“俑”的本意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俑”成为墓葬中陶塑、石雕、画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是人祭俑的典型,也是人祭俑的高峰。兵马俑之所以在规模和逼真度上达到如此高的水平,除了工匠们的智慧之外,还有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意志。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的规划设计是由宰相李斯按惯例开始的,建造时间长达39年。兵马俑是与秦陵同时建造的,埋在陪葬坑里。
秦朝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的一次灾难。据《汉高祖列传》、《汉书》卷一、《汉书》卷六、《楚原列传》等史书记载,项羽入侵关中后,秦始皇陵被大规模破坏,地面建筑被破坏一次,陵墓被挖掘。兵马俑也在这场浩劫中严重受损。考古发掘表明,一号坑和二号坑内有黑炭遗存,说明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坍塌是由火引起的。
秦始皇兵马俑的埋葬坑坐西向东,三个坑呈之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兵马俑坑,呈长方形。坑内有8000多件兵马俑,四面都有倾斜的门道。一号兵马俑坑左右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为二号坑、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一种地下隧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坑,坑中间修建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着木柱,柱子上放着横杆。横杆和土隔墙上密密麻麻地盖着棚木,棚木上盖一层苇席,再盖上黄土,就形成了坑顶,比当时的地表高出2米左右。坑底用青砖铺成。空从坑顶到坑底的高度为3.2m..陶俑和兵马俑入坑后,周围的门道用树桩堵住,门道用夯土填实,形成一个封闭的地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