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周边地区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时,在圈地西侧的马头上发现了一件精美的备件。后来经过详细勘探,确认这里有一个葬坑,编号为3号,后来改为青铜车马葬坑。这个埋葬坑的面积很大,有3000多平方米。1980年11月至12月,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两辆青铜车马。
青铜车马离地约七八米。墓葬坑是一个长方形的竖穴坑,坑底有一口木棺,棺内放置两辆青铜马车。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木棺全部腐烂,上层的填充物全部坍塌,将两辆青铜车马压成碎片。
因为当时是隆冬,土层冰冻,继续挖掘会对遗址和青铜车马本身造成一定的破坏。考古队决定将这两座青铜车马移至室内进行发掘整理。两个车皮连同底部的土层,用钢板装好,搬进室内。
两个车皮碎成3000块左右,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幸好这个坑没有被盗。虽然被压成了碎片,但是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改变,两个铜车厢的结构都保留了下来,为我们后来的修复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侯对说道。八年后,到1988年,两节车厢终于完全修复。
首先要清理的是2号青铜车马,秦陵博物馆成立了专门的修复小组。铜车马的铸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考录》中说:“一器多车”,可见制作木制车马的复杂程度,而青铜车马比木制车马更难制作。
在制作青铜车马的过程中,当时的工匠采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卡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多种技术。“当时在修复过程中,不仅有考古人员参与,还有机械、焊接方面的专家,还有一些装配工、模具工。”侯介绍。
整个修复过程也很复杂。由于青铜车马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很多地方都比较脆弱,一旦出现失误,可能会对本体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我们的整个恢复计划是建立在与各方面专家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的。而且在修复过程中,会对使用的材料或技术进行一些实验,符合要求后才会在本体上使用。”
从1982年到1988年修复2号车,整个铜车马的发掘、修复、整理,用了8年时间。
侯在谈到修复中遇到的问题时提到,“最大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骨科,一个是焊接。”骨科是最复杂的。因为青铜车马都是被夯土碾压过的,很多部分都变形了,修复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这些部分恢复原状。而且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还不是很发达,青铜本身也含有一些杂质,所以青铜的柔韧性比较差。
如果在矫形过程中方法不当,或者压力过大,都会造成新的伤害。“比如一号车的伞面直径1.2米左右,断成了100多块。而且它的表面大部分是弯曲的,厚度不均匀,从一毫米到四毫米不等。如果在矫形过程中受力不均,会造成新的损伤。为此,我们专门研制了一种矫形机。通过持续和逐渐施加压力,一些碎片是矫形的。”
另一个难题是焊接。车轮、车轴或车厢等支撑部件如果采用粘接的方式修复,强度就会不足,必须通过焊接来解决。但是,焊接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铜车马表面有大量的彩绘。如果采用高温熔焊,高温会对画作及周边造成新的损伤。修复组采用铅焊,一种中低温焊接,不会对青铜战车车体造成损伤。此外,新的合金材料被用作焊接材料,以增加青铜器的强度和柔韧性。
现在两个青铜车厢叫一号和二号,是根据当时考古发掘现场的情况编的。其实一号车应该叫竖车或者高车,二号车应该叫安安车或者流浪车。《于今赋志》中有相关记载。
所谓竖车(高车),就是驾驶员站着驾驶的一种车,是从老式军车,也就是作战用的车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汽车是有两个车厢的汽车,靠坐来驱动。前面有半封闭的车厢,人坐在前面开车。后面还有一个封闭的车厢,车主坐在里面。
之所以叫车,是因为后车厢有窗户,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关起来取暖。夏天开窗,可以通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种车通常是地位较高的贵族乘坐的。秦始皇在巡视的时候其实也坐过这种类型的车。
作为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马车,它的发现对研究秦代冶炼和青铜制造技术、车辆制度和车辆结构具有重要价值。青铜车马以其完整的结构、精确的造型、细致的仿制和精细的制作,将秦代的马车形制、钹的结构、驾引之道等呈现给人们。
“过去,我们只有历史文献。因为不够直观,所以很难通过这几个字理解整个车厢的驾驶风格。秦始皇陵青铜车马出土后,我们发现了实物资料,因此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马车,马车和马是如何连接的,马是如何形成合力拉动马车前进的,骑手和马是如何指挥马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