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7月,咸阳市场挤满了围观者。前丞相李斯因“叛国”被三族灭族。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小儿子在城里被斩首的日子。
临刑前,李斯叹了口气,问儿子:“现在我想跟你回上蔡老家,牵着自己的黄狗,出门去东门追兔子。可以吗?”父子相拥而泣。这一刻想起来上蔡的宁静时光已经来不及了。
两只老鼠,两条命。
上蔡是楚国的一个小地方。里斯是这个小地方的一个小官。年轻的李斯虽然卑微,但心中始终有远大抱负。
据说是两只老鼠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有一次他上厕所,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又脏又慌,从所有人身边跑开了。上完厕所,他去了粮仓。还有一只又肥又亮的老鼠躺在那里,吃着米饭,住在粮仓里。它不怕人来,却依然悠闲自在。
里斯看到这里,深有感触:看来人生如鼠,地位决定一切。他要努力,不是做厕所里的老鼠,而是做粮仓里的老鼠。
李斯辞掉小官的工作,找到了举世闻名的恩师——荀子,开始学习“帝王之术”。完成学业后,里斯不想像老师一样,走写书说事的学术道路。他想从政。
他对荀子说:“秦国要吞并天下了,天下形势将发生巨变。”这是布衣平民的好时机。人最大的病是吝啬,最大的悲哀是贫穷。不符合自己的才华,还标榜自己不与世界竞争。这不是读书人想要的生活。我决定去秦。"
李斯入秦,正逢秦庄王项驾崩,于是要求到做客。吕不韦很赏识他,封他为郎官,于是李斯有了接触秦王的机会。
他极力鼓舞年轻的王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前没有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现在你赶上了一个好时机。时间稍纵即逝,必须把握。”
两人一拍即合,嬴政让李斯专事六国解体。李斯在疏远六国大臣和朝臣,吸引六国人才方面成绩显著,很快就被提升为客卿。他一步一步走向他那富有的粮仓。
劝诫书成就好名声。
就在这时,秦破获了一起重大间谍案。主持秦国大型工程“郑国渠”建设的杰出水利工程师郭征,实际上是南朝鲜派来用大型水利工程消耗秦国财力人力的间谍。
破案后,秦掀起了一股“排外热”。六国的人都有别有用心的嫌疑,秦国会驱逐他们。李斯,楚人,自然是被贬的。
李斯认真地给秦王写了《谏驱逐书》。他列举了秦国的英雄,从百基拉到商鞅,从张仪到,但他不是公民。如果我们把这些人都赶走,岂不是资助六国?“驱逐令”将使秦国失去统一天下的人才。
这封信为秦的错误政策猛踩刹车——秦王醒悟过来,停止了“逐客令”,重升李斯。二十年后,秦国统一六国,李斯做了丞相。
一切都证明,里斯的个人计划已经赶上了历史的节奏。这20年,秦国统一天下的政策,大部分出自李斯之手:车在同一条轨道上,书在同一种语言上,实行郡县制,打击异己。当然也包括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
里斯的财富也达到了顶峰。他所有的孩子都嫁给了皇室。有一次,三川郡太守的长子李佑回家探亲。李斯在家中设宴,前来赴宴的马车数以千计。
在这场盛大的宴会上,李斯好奇之极,突然想起了她的老师荀子说过的一句话:“物以禁为荣。”为什么物禁而兴?因为物极必反。李斯惊呆了,他的财富已经达到顶峰,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哪里?
在这次宴会上,李斯向所有的客人谈起了上蔡,当年小官的梦想,甚至谈到了物极必反...
立胡亥灭己。
李斯陪伴秦始皇37年。直到去世,他都是听从遗诏的人:被召回北方前线的皇帝长子傅肃。信还没寄出,人已经去世了。除了李斯,在场的只有太监赵高和皇帝的幼子胡亥。
始皇帝建立伏肃的意图很明确,但赵高还是决定支持胡亥。考虑到自己是宦官,远离宰相李斯的权威,赵高决定拉李斯入伙。
赵高劝李斯的那句话很经典——一个年纪轻轻就登基,对嬴政忠心耿耿的人,有可能背叛嬴政的遗言吗?也许吧!因为他害怕失去他的财富。
赵高带头道:“丞相,胡亥既有遗诏,又有玉玺。自己估计一下,你和傅苏的关系怎么样?傅肃会让你继续当丞相吗?”
李斯被击中了心脏。几十年的从政经验告诉他,越是厉害的人,越难有第二年的福气。秦朝的宰相,一旦被革职,必然被杀。他们从未安享晚年,他们的后代继承了爵位。赵高的结论太诱人了:“想想胡亥。”
里斯面前天平的两端是自己的财富和国家。我不能放弃我的财富,但代价是国家的腐败,政治的危机,团结的消亡。他突然发现,自己所有的忠诚,所有的知识,所有对国家的想法,此刻都变得淡而无足轻重。
他加入了秦二世胡亥的大规模迫害运动:傅肃被骗自杀,名将蒙恬被杀,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成为新皇帝的祭品。
当初是李斯向秦始皇建议不让诸侯拥有实权的制度,以达到国家的高度统一。现在,他听从了胡亥的意思,破坏了自己的国家制度。
李斯并不想训诫胡亥。然而,当他得知胡亥在怀疑他时,他只能用奉承来使秦二世的残忍更加疯狂。狂政如贼船,连李斯这样的大人物都没得选。
就在继续玩杀人游戏的时候,陈胜攻打三川郡,李斯的长子、郡太守李佑无力防守。太好了!赵高心想:我一个人就可以独揽朝政了,再也不和李斯分享了。
然后,又有使者陆续派往三川调查,回到咸阳后,又责怪李斯在丞相的位置上,为什么当地的暴民会如此猖狂?然后,在赵高的巧妙种植下,一夜之间,李友从一个防御无功的人变成了一个通敌的人。里斯首相和他的家人被投入监狱。
监狱里的李斯还是做了一些努力。他写信给秦二世,但信被赵高扔在一边。他不肯招供,于是赵高派了十几个自己的公仆,假扮成御史、朝拜、侍候,轮番审问拷打。
李四渠做了口供后,赵高把口供给胡亥看。胡亥高兴地说:“要不是你,我差点被丞相出卖了。”李斯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宦官成了他和皇帝之间的一座孤山孤海。他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父子二人平分,毁了三家。
早年经历决定一生。
这个最后的结局:物极必反,不正是李斯极力避免的吗?直到去世,李才突然想起上蔡,想起上蔡时期平淡的生活。面对死亡,带着小狗追兔子的场景突然变得好开心。但当初,一切不都是从他不甘卑微贫穷的境遇开始的吗?
李斯当上统一帝国的宰相,显然得到了自己的“丰富粮仓”。从此,上蔡小吏的思想完全支配了宰相的思想——他关心的是老鼠,而不是粮仓。当赵高威胁时,他临阵退缩。
看似与赵高妥协,实则是钦差大臣与上蔡小吏妥协。如果他战斗到死呢?一个几十年的宰相,应该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支配,他总能找到维护秦始皇遗产的办法。
如果胡亥和赵高不顾一切地胡搞,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死,帝国宰相死也要阻止一场篡权阴谋。这会是怎样的浪漫?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对李斯来说,成功也是小官,失败也是小官。一个人的早期经历是如此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