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出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县)。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名历史学家,在政府中担任官职。司马谈想让儿子继承事业,所以从小就把司马迁培养得非常严格。司马迁10岁时就阅读了《左传》、《国语》、《尚书》等传世的史书,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司马迁读书的时候,遇到难题总是要三思而后行,刨根问底。他也喜欢参观名胜古迹。从20岁开始,司马迁就走遍了全国。往南,他到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远至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据说,于霞曾在会稽召开各部落首领会议,现在他将怀念于洞的古迹。司马迁专门去禹点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还登上了今天湖南省的九嶷山,俯瞰三湘美景,并在沅水和湖南河里划船,欣赏美景。向北,司马迁渡汉水、泗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鲁国首级,考察给学生讲学习武的孔孟遗迹。
所到之处,凡是古代史籍或传说中有名的地方,司马迁都亲自登门拜访,看望当地的老人。他听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可以防洪灌溉,于是特地跑到四川,爬上岷山远眺,到都江堰的那堆去侦察。他听说秦始皇在魏国灭亡的时候,曾经引黄河淹没魏国首都大凉城,于是特地跑到大凉城,观察当年被淹城墙的痕迹,向老人询问被淹大梁的惨状。
他听说屈原坠入汨罗江而死,就去长沙汨罗江边吊唁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因病去世。我父亲去世前一直在写一本历史书。他只是收集了一些资料,写了几篇文章,但没有完成。父亲临死前拉着儿子的手,反复叮嘱他:“汉朝崛起后,海上又统一了,上面有贤明的君主,下面有很多忠臣仁义之士。他们的事迹非常丰富感人,如果我们不记录他们的功绩,就是失职。我死后,你必须继承我的事业,完成这本书。”司马迁流着泪,连连点头,接受了父亲的指示。
过了两年,司马迁接替父亲为官,开始写父亲没有写完的史书。此时,他可以接触到各种政府文件和档案,阅读了皇家图书馆的许多珍贵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资料。
然而,在司马迁48岁的时候,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他身上。司马迁有个老朋友叫李陵,被派去征服匈奴。孤身一人,粮食告罄,被匈奴俘虏。当时传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一怒之下,杀光了全家。司马迁认识李陵多年,更了解他。他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所以触犯了汉武帝,受到了贪污罪的惩罚。贪污罪的刑罚是割掉生殖器官,这是一种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残酷刑罚。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却让人蒙受极大的耻辱。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过程
司马迁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心里很难过。他几次想自杀,但想到父亲的遗愿没有实现,他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决心坚强地活下去,写完那段历史。从那以后,他就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没日没夜地写书。
经过多年的努力,53岁的司马迁终于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这本书由130篇文章组成,52万多字。其中,皇帝传记12部;表10,用列表的方法记录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补充本学科;8 .书籍,记录重要的法律法规、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生活;30个贵族家庭,记录了王子、国王、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迹;传记70篇,记录重要人物、少数民族、邻国历史。其中,传记和传记最为重要,所以后人称之为传记史书。自从《史记》开创了这种纪传体以来,中国历代的正史,俗称二十四史,基本都是以纪传体的形式写成的,以《史记》为例。
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资料翔实可靠,而且是一部伟大的史书,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形象生动,所以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史记》中司马迁的思想是很进步的。他爱恨分明,对历史上贤明的君王、圣贤、义士、农民起义领袖赞不绝口,对暴君、奸臣无情讽刺鞭挞。当代历史,无论好坏,都可以如实记录。不夸大好的,不隐瞒坏的,就是要对当代汉武皇帝的缺点和错误有一个恰当的交代。司马迁希望人们能通过历史经验教训的叙述预见未来。他进步的思想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在今天仍然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