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成长于西汉武帝时代,曾担任太史令。因为李陵为匈奴辩护,触犯了武帝的禁忌,饱受贪污之苦。被判刑后,他怀着极大的悲痛和仇恨,坚持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历史巨著《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
《史记》展示了一幅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历史画卷。《史记》出版后,历代都有专门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学者,国外也出现了研究《史记》的专家。但由于史料不足,司马迁的卒年和死因一直不尽如人意。
正史不含司马迁卒年。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好死的证明,也有人认为这只是说明司马迁死的方式不明。东汉学者魏曾宏云说:“司马迁写《景帝列传》,篇幅极短,被武帝批评,愤而删节。后来李陵入座,李陵诉苦,说他投奔匈奴,坐牢死了。”葛洪的《西京杂记》也有类似记载。据此,有人认为司马迁是因为写了《包仁舒安》而死,死于写《包仁舒安》的那一年。据王国维考证,任安此书成书于太初四年(前101年)。郭沫若认为司马迁入狱会传遍天下,所以魏宏和葛洪都写在书里。
魏宏和葛洪都是名牌大学的专家,不会无中生有的歪曲事实。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班固感叹自己因为动过的自然资源而无法用智慧自卫,为自己身陷极刑(指贪污)而无法自保而难过。这说明司马迁不是自然死亡。司马迁被判刑后,韩曙记载他“荣幸之至”,是皇帝的正式秘书,可以说是“群臣之中”郭沫若在《盐铁论·秦州》一文中认为“上蚕房”再“带刀锯”,是对司马迁死于狱中的又一次影射。
对此,有学者提出异议。魏宏提到太史令和司马迁的作为,目前有四种记载。经考证,其中至少有两条不符合史实,所以魏宏关于司马迁“死于狱中”的说法几乎不可信,至少是一个孤立的证据。古人认为“父母身体有问题,不敢害之”。《汉书》感叹司马迁“困于极刑”,“不能自保”,应该从古人的意思去理解。《盐铁论·秦州》中的文学话语与司马迁毫无关系。“上蚕房”之后是“带刀锯”。原意仅指刑罚造成的不良社会风气,证明汉武帝严厉统治的无效,不能解释为司马迁两次下狱。
也有人认为司马迁可能死于汉武帝晚年的“巫术之狱”。巫术案发生在郑和元年(92年)。作为巫术的使者,江充和魏王有仇。他们怕武帝开车后受到太子的惩罚,就趁机砍断太子,太子杀了江充,自杀了。武帝对巫术之狱的治理不善,转而对太子之死之狱的治理不善。直到郑和四年(前89年),前后死了几十万人。
司马迁的好友任安,就是巫术之狱的殉道者之一。这场灾难波及了当时众多的文武官员,司马迁恐怕也不能幸免。根据对《史记》中注释的分析,从舒泰四年(前101年)到郑和二年(前91年)仍有注释,但郑和三年(前90年)以后无注释。司马迁大概是《汉书》“巫巫灾,流于文人”的受害者。
也有人称司马迁死于武帝之后。西汉学者楚孙绍曾说“太史公注皆孝”,史书中有谥号“武帝”。“武皇帝”是汉世宗刘彻死后,后人授予的。比如司马迁死在汉武帝之前。你怎么会知道这个谥号?经考证,司马迁《报任安书》写于郑和二年(前91年)十一月,距武帝去世仅四年。从《报任安书》的内容来看,知道《史记》当时并没有完全完成,之后还会有修改补充,所以将涉及武帝的部分称为谥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司马迁究竟是“怨死狱中”,还是卷入了“巫术之狱”,还是在武帝之后安然无恙地活着而死去,历史没有明确的证据,有待于今后新史料的发现和人们的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