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了皇帝,刘邦就整天忙忙碌碌。就在他不断评估下属的忠诚度时,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他面前。那就是宫廷礼仪的问题。
他手下的这些英雄,靠着自己的辛苦和努力,每次赴朝赴宴都是放纵。现场吵得像集市,他们时而论功行赏,时而谈朋友,更有甚者当众脱鞋挠脚...
经提醒,刘邦觉得这也不妥,于是苦思良策。正是这个时候,儒生适应形势派上了用场。
刘邦以前不太喜欢儒生。试想一下,他学习了近十年,心里却还装着空 空。所以他对那些满腹学问的儒生很抵触。
后来,虽然他在西征途中遇到了李诗琪,对儒生的偏执看法有所缓解,但儒生仍然得不到他的青睐和重用。当然,他不重视儒生,并不代表儒生永远没有光明的前途。
不是,据说这里有个儒生。他的名字叫孙叔同。孙叔同一直在刘邦身边工作(苦工),自然知道刘邦的烦恼。
于是自告奋勇去找刘邦说:“陛下要想治理好天下,当务之急是找些儒生来讲礼仪。”
刘邦正心疼呢。孙叔同提起这件事,让他眼前一亮,但看到孙叔同儒生的样子,他又莫名其妙地感到不舒服。
“我骑马三尺剑,怎么用儒生?”刘邦态度不好。
“陛下马上就要征服国家了,还能马上保卫天下吗?”孙叔同反驳道。
这个反问让刘邦哑口无言。过了很久,他才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我向来不大关注儒生。现在我需要儒生,到哪里去找?”
这无异于违约。孙叔同知道机不可失,连忙说:“山东是儒生之乡,那里有很多著名的儒生。可以去那里招儒生。”
“哎!”刘邦同意了他的建议。
结果孙叔同抢着做了。这个孙叔同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就从山东带回了几百名儒生。
接着,孙叔同与儒生们讨论,先列出朝廷礼仪大纲,并制定出一系列教程。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开始对朝方部长进行培训。
第一批学生只招收了一百名朝中重量级大臣。经过一个多月的魔鬼训练,在儒生的帮助下,这些学生很快就被训练得有模有样。
据说这些学生毕业的时候,刘邦也来亲自考察过。当他看到这些高官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都相当仁慈的时候,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正是他想要的。随着第二、三批学员陆续毕业,朝中几乎所有重要官员都参加了“宫廷礼仪培训”。
就在这时,咸阳长乐宫已经修复成功。于是刘邦喜出望外,他带领文武大臣回到咸阳,在长乐宫过元旦。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一月一日,祝贺朝鲜的仪式如期举行。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大臣们按照官员的等级有条不紊的站着,殿下的士兵也井然有序。
一切安排妥当后,刘邦坐着战车出来了。随着一声“皇上驾到”,众大臣依次跪下,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岁!”气氛庄严而威严。
"所有的大臣都不拘礼节,笔直地站着."刘邦俯下身。所有的大臣都站了起来,仍然按顺序站着。接下来,刘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如滔滔江水。
大臣们辛苦了,晒了几个小时的太阳,饶却如此。他们都像枪一样站着,没有人敢像以前一样小声说半句话。直到中午,所有大臣都麻木了,刘邦才宣布庆典仪式结束。
接下来,是盛宴的时候了。在整个宴会中,大臣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按顺序来敬酒,而是吵闹地猜酒令。这时,他们按照职务逐一向刘邦道贺。整个仪式隆重而有序,谁也不敢奢望。
最终的结果是,孙叔同的“礼仪训练营”顺利通过了刘邦的考核。于是孙叔同被封为太常,赐黄金五百两,其他儒生也被封为郎中令。
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后,堕落的儒生终于翻身,觉悟了鲤鱼跃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