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弼用”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了建筑名称的两层含义,是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唐明是古代帝王颁布法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地方。碧涌是明堂环绕的圆形沟渠,四周环水,寓意和谐(意为圆满),圆形雕像(献给皇帝的玉质礼器),象征着帝王觉悟的圆满。
建于中国西汉第四年(约公元4年)的弼雍,位于长安(今中西部)南门外大街东侧,符合位于“国之阳”的规定。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为方形庭院,四面中间为两层门楼,庭院四周有环形沟渠,庭院四角有方形房屋,中央夯土环形低台上有折叠的十字形平夯土台遗址。
据复原,中心楼下层四廊各有一厅,各厅左右厢,共“十二厅”,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间层两边各有一个大厅;上平台中央和四角各有亭阁,为金、木、水、火、土五室,供奉五帝。五个房间之间的四个露台是用来观察天象的。所有各部的尺寸都有许多复杂的数字象征意义。整组建筑对称宏伟,符合其拥抱天地的身份。
据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考公基》记载,夏有房,商有宅,周有堂。他们的基本形式是在土梯田上建房,平面上呈井字形构图,九邻五隔。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唐明遗址。但作为祭祀建筑,应该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
Xi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大屋”遗址考古发现,呈正方形南北朝向,内含四根对称的柱子,柱子连接可分为井字形组成。“大屋”面积很大,室内面积约120平方米,显然是宗族成员聚会的地方。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成员集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祭祀与农业有关的神灵及其祖先。所以“大房子”可能是唐明的最初形态。
唐明璧雍建于西汉第四年长安。它位于长安城南的主要入口安门外大街的东侧,符合位于“国之阳”的规定。唐明的方向正好是南北向,方形栅栏的每边长235米。墙中间有3扇奇形怪状的门,墙的每个角落都有一个方形的搭配室。城墙四周环绕着一条圆形沟渠,东西直径368米,南北直径349米。这就是所谓的必用。
司各门中轴线的中心是唐明,南北长42米,东西长42.4米。整个建筑建在直径62米的圆形夯土地基上。遗址中央为近方形夯土台,南北长16.8米,东西长17.4米,残高约1.5米。夯土台的四个角上分别附着两个对角相连的小方土台,从而分隔出四个厅堂,每个厅堂外有八个敞厅。唐明遗址的原始室外地面在挖掘过程中遭到破坏。根据与其基本相同的王莽九庙遗址来看,现存的四大殿和敞厅应该是半地下结构。大厅主体在他们上方,由室外木梯进入。
根据遗址的结构,结合汉代建筑的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断其原始状态是一座三层的十字轴对称的梯田式建筑。楼上有5个房间,呈井字形构图;中层两侧各有三间房,分别为四厅(南)、玄堂(北)、青阳(东)、章宗(西),即“四路十二房”;底层是附属建筑。根据现有的结构,上中央大厅的顶部可能有一个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筑(即明堂)的规模,如果不计算四面开廊,约为28级台阶(每级6尺,每平方英尺0.23米),与春秋战国时期《考录·公基》中记载的“夏后氏石室”的理想方案如出一辙。
洛阳唐明,东汉光武帝元初元年(56)所建,位于洛阳城南主要入口平城门外大街东侧,与长安唐明齐名。遗址探明于1977年,整个区域东西长约386米,南北长约400米,大约相当于长安唐明环城沟内的面积。据推测,这是唐明中央大楼外走廊的范围。
东汉儒生对唐明制度有非常详细的阐述,对洛阳唐明的形状和规模也有具体的记载。参照遗址范围,大致可以确认洛阳唐明是仿自长安,基本形制和规模相近。但是增加了很多象征意义。例如,唐明中心的大厅是方形大厅的圆顶。穹顶直径3尺(约10米),天为阳,3为阳数;方殿每边6尺(约20米),地阴,6为阴数。形状和数量一致,象征圆的地方。该建筑高81英尺(约27米),象征“黄钟之数”;9号房象征九州;12厅象征12月和12岁生日;28根柱子象征着28个小屋;三十六户象征三十六雨;大殿两侧各二十四尺,象征二十四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