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放时有4亿人口,但在古代,我国人口没有这么多。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也就是落后的医疗条件,可能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所以中国很多朝代人口都处于短缺状态,朝廷也颁布一些法令鼓励生育。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刘邦建立了大汉朝,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很强大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人口依然处于短缺状态,这是有据可查的。秦末人口达到2000万,到汉朝建立时,人口下降了700多万,只有1300万。可以说是到了人口严重不足的边缘。
一个王朝想要发展,谁也不行。这时刘邦有了危机感,开始想尽办法增加人口。许多政策对人口增长非常有利,尤其是奖励那些多生孩子的人。
但是,即使汉朝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老百姓多生孩子。但当时政局不稳,匈奴一直入侵,需要大量兵力。人口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军事实力。这时刘邦也发现,一味的鼓励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只能换个思路和方法,那就是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税应运而生。当时的规定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女人在15岁到30岁还没有结婚,她就必须交税。按照现在的算法,她一年要交差不多5000元的个税。即使对现代人来说,这个数字也不少了,而且每年都在发。如果交15年,就是7.5万,真的不年轻也不老。
在这么重的税收下,普通人怎么可能不娶女儿?只要我过了15岁,我就会和我的女儿结婚。想想吧。相比现在,30岁不结婚,30岁马上就要当奶奶了。可以说,这确实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到西汉末年,人口差不多50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3600万。汉武帝后期,由于徭役繁重,户口数量锐减。至于史书上的“户口减半”,人口登记不实,是因为民众被偷税漏税压得喘不过气来,汉昭帝、汉宣帝先后停止了拥兵作战。到宣帝结束时(49年前),人口已达到约5000万。元二年(2年),西汉户籍人口达59594978人,耕地8270536公顷,为汉代之最。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族和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年人口应为6300万。
由于中国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西汉时期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和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占80%,南方人口不足20%。人口超过500万的泗、禹、冀、燕、青、徐五州位于黄河中下游,这五州总人口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人口不足200万的州有四个:胶州、凉州、滨河、朔方。杨、荆、彝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宁绍平原。
辛莽末年绿林起义的爆发导致人口锐减,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第二年(57年),全国共有4279634户,21007820人。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共有5860573户,人口34125021人。汉昭帝漳河二年(88年),全国共有7456784户,43356367人。汉元帝兴元年(105年),有9237112户,人口53256229人,耕地面积达7320170亩,为东汉最高。
到汉桓帝长寿三年(157年),全国共有10677960户,人口56476856人,是官方公布的人口高峰。但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大量的弟子、宗族、客、民歌、奴隶等被豪强地主占有或庇护的人群,以及迁汉的匈奴、羌、狄、百越等大部分未纳入户籍统计,因此认为东汉人口高峰达到6500万。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发生了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乱迁移到长江流域,南方人口上升到全国的40%。人口超过500万的州有四个,分别是豫、荆、阳、夷。景邑人口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在增加的同时,北方大部分县的人口在减少。后来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三国之初大约只有2224万到2361万人,只有东汉鼎盛时期人口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