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朝人口变化趋势,汉朝时期人口

汉朝人口变化趋势,汉朝时期人口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018 更新时间:2024/1/9 18:38:35

我国解放时有4亿人口,但在古代,我国人口没有这么多。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也就是落后的医疗条件,可能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所以中国很多朝代人口都处于短缺状态,朝廷也颁布一些法令鼓励生育。

秦末汉初,由于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刘邦建立了大汉朝,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很强大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人口依然处于短缺状态,这是有据可查的。秦末人口达到2000万,到汉朝建立时,人口下降了700多万,只有1300万。可以说是到了人口严重不足的边缘。

一个朝想要发展,谁也不行。这时刘邦有了危机感,开始想尽办法增加人口。许多政策对人口增长非有利,尤其是奖励那些多生孩子的人。

但是,即使汉朝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老百姓多生孩子。但当时政局不稳,匈奴一直入侵,需要大量兵力。人口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军事实力。这时刘邦也发现,一味的鼓励似乎没有什么效果,只能换个思路和方法,那就是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税应运而生。当时的规定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女人在15岁到30岁还没有结婚,她就必须交税。按照现在的算法,她一年要交差不多5000元的个税。即使对现代人来说,这个数字也不少了,而且每年都在发。如果交15年,就是7.5万,真的不年轻也不老。

在这么重的税收下,普通人怎么可能不娶女儿?只要我过了15岁,我就会和我的女儿结婚。想想吧。相比现在,30岁不结婚,30岁马上就要当奶奶了。可以说,这确实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到西汉末年,人口差不多50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3600万。汉武帝后期,由于徭役繁重,户口数量锐减。至于史书上的“户口减半”,人口登记不实,是因为民众被偷税漏税压得喘不过气来,汉昭帝、汉宣帝先后停止了拥兵作战。到宣帝结束时(49年前),人口已达到约5000万。元二年(2年),西汉户籍人口达59594978人,耕地8270536公顷,为汉代之最。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族和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年人口应为6300万。

由于中国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西汉时期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和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占80%,南方人口不足20%。人口超过500万的泗、禹、冀、燕、青、五州位于黄河中下游,这五州总人口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人口不足200万的州有四个:胶州、凉州、滨河、朔方。、荆、彝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宁绍平原。

辛莽末年绿林起义的爆发导致人口锐减,东汉建立后人口开始恢复。光武帝第二年(57年),全国共有4279634户,21007820人。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共有5860573户,人口34125021人。汉昭帝漳河二年(88年),全国共有7456784户,43356367人。汉元帝兴元年(105年),有9237112户,人口53256229人,耕地面积达7320170亩,为东汉最高。

到汉桓帝长寿三年(157年),全国共有10677960户,人口56476856人,是官方公布的人口高峰。但古今学者考虑到当时大量的弟子、宗族、客、民歌、奴隶等被豪强地主占有或庇护的人群,以及迁汉的匈奴、羌、狄、百越等大部分未纳入户籍统计,因此认为东汉人口高峰达到6500万。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发生了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乱迁移到长江流域,南方人口上升到全国的40%。人口超过500万的州有四个,分别是豫、荆、阳、夷。景邑人口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在增加的同时,北方大部分县的人口在减少。后来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三国之初大约只有2224万到2361万人,只有东汉鼎盛时期人口的40%。

更多文章

  • 两汉时期乐府的发展变化,乐府在两汉时期是负责干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两汉时期乐府的发展,秦汉历史

    乐府,汉族古老的民间音乐。乐府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器官。从秦朝开始,朝廷就设立了管理音乐的官职。到了汉朝,它采用了秦朝的名字。公元前112年,西汉武帝时期正式成立,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编曲作曲,演唱演奏。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著称。乐府最初是汉武帝建立的一个音乐机构,用于培养乐师、制定乐谱和收集歌词,其中

  • 发丘中郎将是啥意思,发丘中郎将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发丘中郎将是什么,发丘中郎将的历史地位

    发丘中郎将,发,挖掘。一个土堆,一个坟墓。中郎将,官名,置于秦。到了西汉,中郎将分为五感、左右三部,每个中郎将都被安置指挥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法丘中郎将和莫津卫队长都属于曹操的盗墓军,盗墓的手法也差不多。只是发邱中郎将官一级,是摸金校尉的首领,又多了一个发邱,上面印着“上天保佑百姓,万死不赦”八

  • 汉朝重农抑商的表现,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多选题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有哪些,秦汉历史

    汉初生产萧条,社会经济不发达,但商贾与政府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其中商贾对产品、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抢夺越来越激烈。商人对农民的剥削损害了国家对农民的利益,加剧了贫富差距和土地与人口资源的矛盾,严重威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重农抑商政策势在必行。此外,自古以来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农业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

  • 汉朝货币发展,汉朝货币政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货币的历史沿革,秦汉历史

    自汉朝建立以来,货币沿袭了半个秦朝,但质量低劣,实际重量往往只有八铢、四铢,甚至更轻。有的薄如榆对联,人称“榆荚钱”。贵族和富商大肆盗币,造成货币混乱。县币失控也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外族征服带来的年产值日益增加,国库日

  • 汉朝纺织成就,汉朝丝织业发展的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的纺织业有多发达,秦汉历史

    中国是世界养蚕、缫丝、丝织的起源地,曾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从袁宏道、龙羊店、嘉祥寺、郭巨寺、山东滕州金雀山、沛县柳城镇、江苏洪山红楼、泗洪曹庄、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了纺车、缫丝、并丝、织布机、染织工具等实物图形,充分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度成就。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对世界纺织科技的发展产生了

  • 汉朝冶铁业的发展,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趋势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秦汉历史

    汉代的铁器包括各种农具、工具、武器和家用电器。出土了许多汉代的遗址和墓葬。按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锻件和铸件,分别以块炼铁和生铁为材料。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许多锻件和铸件都达到了钢的标准。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量非常大,遍布全国各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铁器用块状炼铁制成的许多

  • 察举制的缺点各有哪些,察举制的优缺点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察举制的利弊概括,秦汉历史

    汉代选拔或任用官员以“尚贤”为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察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通过推荐和提问。经过一定的检查。授予相应官职。汉代通过考察制度,选拔了许多贤能之士,对巩固汉朝的统治,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检察制度的一个好处是,在检察制度下,个人的

  • 汉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进步,汉代农业发展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的农业发展情况,秦汉历史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一个国家和王朝最重要的不是军事和政治,而是经济。经济由许多部分组成。当时,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应该是一个国家获得经济的最重要的基础。在古代,商业是非常被鄙视的。一般只有地位低没有出路的人才会走这条路。手工业依赖于农业生产的附加产品,商业流通所需的大部分东西都与农业有关。所

  • 汉朝察举制的标准,汉代察举制的历史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察举制的历史演变,秦汉历史

    汉代检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选贤”与“升官”不分离。而且,没有“选举”和“考试”之分。考察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员)。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员的考试内容。总的来说,考试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选贤任能的考核还没有制度化和严格化。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

  •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特点,察举制的选官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秦汉历史

    汉代杂剧的题材由少到多。增设学科,特别是专科,是基于对专科人才的需要。这些臣民的统一是由皇帝决定的。根据招募期的分类,茶局的科目可分为一般科目(年龄科目)和特殊科目两类。年代划分有四条线:连笑、蔡瑁(学者)、查廉(清官)和光禄。科特分为普通专业和一般专业。以上科目中,岁科第一,“孝”科最重要。在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