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朝重农抑商的表现,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多选题

汉朝重农抑商的表现,汉朝重农抑商的措施多选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351 更新时间:2024/1/20 2:39:23

汉初生产萧条,社会经济不发达,但商贾与政府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其中商贾对产品、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抢夺越来越激烈。商人对农民的剥削损害了国家对农民的利益,加剧了贫富差距和土地与人口资源的矛盾,严重威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重农抑商政策势在必行。

此外,自古以来化中根深蒂固的农业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以及小农经济下社会风气的影响,都促进了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和完善。

政策措施。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理念

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与汉初政治经济环境的现实是一致的。

汉初实践的黄老理论,不仅继承了先秦和先秦道家思想,而且有所发展。汉初黄老思想借鉴了先秦儒、法、道的长处,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因阴阳大和,宜采儒墨之善,总结命名法家之要”,不宜“因事制变,立俗而为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实用性;

其思想简洁,可操作性强;它主张在“万物之性”的基础上坚持“物我结合”的路线,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能够随着事物和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在“无为而治”的国家管理理念下,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更趋于温和,如“禁止法令、忽视地租、十五纳税、量官俸禄、用官于民”,以缓和社会矛盾,不断休养生息,巩固统治,发展经济,为汉初经济复苏和国家发展奠定和平、稳定、自由的基础。

2.保护自耕农经济

汉初在秦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措施,使汉代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

第一,增加农业劳动力。汉高祖刘邦不仅遣散了一部分士兵,减少了军队人数,还对复员回来的士兵“捐田舍”,允许他们获得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并在一定时期内免除徭役。此外,它还呼吁逃亡的农民返回家园;释放那些因生活困难而卖身为奴的人;鼓励生育,凡农民生育的,可免徭役两年,以增加农业人口,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二是颁布了《觉田斋复令》,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第三,下令“养孝助田者,予以平反”,即在道德和农业生产上有突出表现者,可以免除自己的徭役。第四,颁布“兴农”圣旨,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从汉文帝第二年到汉景帝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78年到公元前141年,汉朝中央政府颁布了八项鼓励农业的诏令。文景帝时期,亲自耕田,皇后亲自采桑。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形成重视农业的社会氛围。

第五,减免田赋,汉初的轻佻税,惠帝时的“十五税一税”,文帝时的“除田租税”,景帝时的“除田半租”和“三十税一税”,都有利于鼓励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第六,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汉武帝时期赵括的耕地替代法,犁的发明。由于汉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采取各种措施强调农业,据研究,到西汉末年,耕地面积已达827.05万多公顷,人口达到5900多万,是战国时期的两倍多,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严厉打击经营活动

汉朝在重视农业的基础上,打击商人,抑制其发展。但与秦朝相比,汉朝镇压的对象都是“贾人”,不包括先秦时期的工矿工人,也不同于秦朝的“去农灭末”。“禁端”和“灭端”是从政治到经济层面的剥夺,而“抑商”则倾向于政治,重点是商人,范围更小。

不仅汉代和以前对商贾的镇压不同,而且整个汉代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对商贾的镇压范围、程度和效果也不同。比如汉初对商贾的打压,倾向于政治,形成了汉武帝扩大对商贾经济打击的关键期。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成熟,这使得重农抑商的观念几乎伴随了中国整个封建朝。

汉代对商人的打击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

首先,从政治的角度,贬低商人的地位。汉朝承袭了秦朝的七支驻防和城池登记制度,极力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汉朝统治者颁布了一些令商人蒙羞的法令,如高祖刘邦的“禁止贾人衣冠帛往来,重税为难”;孝和高中有时规定“是天下之始,商之法宽松。但是,老百姓的后代是不允许做官的”;汉武帝三年、天汉四年,两次征收“七科”。汉政府通过限制商人的一些社会行为和政治权利,贬低商人的地位,间接鼓励人们弃商从农。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第一,国家对商人增税。比如汉高祖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颁布了按人头收税的法律,对商人和其家庭中的妇女加倍征税;汉元光六年,颁布法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元寿四年颁布《点算告诉令》,规定商人、高利贷,不论是否在城内登记,都要按其货物估价计算纳税,每两千元缴纳一个,一百二十元缴纳一个,加倍纳税。其中,凡隐瞒、不报财产收入,或者虚报财产收入,鼓励知情人揭发的,称为“坦白”。如果属实,会有没收全部财产,守边一年的处罚。

第二,以法规的形式严格规范商业的发展,对利润丰厚的盐铁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不专卖”制度,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盐铁贸易的控制权,办挤兑,缩小商人的经营范围。此外,还颁布了等损法和均分法,设立了等损均分机构,以控制全国的商品销售。

第三是剥夺商人拥有土地的权利。“贾府里有公民权的人和他们的家人都没有土地可以耕种。敢破令不入场。”可见,经济剥削和重罚同时进行,极大地抑制了富商大贾与国家争利的行为,缓解了国家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商人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农业的发展。

更多文章

  • 汉朝货币发展,汉朝货币政策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货币的历史沿革,秦汉历史

    自汉朝建立以来,货币沿袭了半个秦朝,但质量低劣,实际重量往往只有八铢、四铢,甚至更轻。有的薄如榆对联,人称“榆荚钱”。贵族和富商大肆盗币,造成货币混乱。县币失控也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外族征服带来的年产值日益增加,国库日

  • 汉朝纺织成就,汉朝丝织业发展的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的纺织业有多发达,秦汉历史

    中国是世界养蚕、缫丝、丝织的起源地,曾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从袁宏道、龙羊店、嘉祥寺、郭巨寺、山东滕州金雀山、沛县柳城镇、江苏洪山红楼、泗洪曹庄、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了纺车、缫丝、并丝、织布机、染织工具等实物图形,充分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度成就。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对世界纺织科技的发展产生了

  • 汉朝冶铁业的发展,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趋势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秦汉历史

    汉代的铁器包括各种农具、工具、武器和家用电器。出土了许多汉代的遗址和墓葬。按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锻件和铸件,分别以块炼铁和生铁为材料。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许多锻件和铸件都达到了钢的标准。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量非常大,遍布全国各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铁器用块状炼铁制成的许多

  • 察举制的缺点各有哪些,察举制的优缺点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察举制的利弊概括,秦汉历史

    汉代选拔或任用官员以“尚贤”为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察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通过推荐和提问。经过一定的检查。授予相应官职。汉代通过考察制度,选拔了许多贤能之士,对巩固汉朝的统治,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检察制度的一个好处是,在检察制度下,个人的

  • 汉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进步,汉代农业发展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的农业发展情况,秦汉历史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一个国家和王朝最重要的不是军事和政治,而是经济。经济由许多部分组成。当时,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应该是一个国家获得经济的最重要的基础。在古代,商业是非常被鄙视的。一般只有地位低没有出路的人才会走这条路。手工业依赖于农业生产的附加产品,商业流通所需的大部分东西都与农业有关。所

  • 汉朝察举制的标准,汉代察举制的历史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察举制的历史演变,秦汉历史

    汉代检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选贤”与“升官”不分离。而且,没有“选举”和“考试”之分。考察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员)。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员的考试内容。总的来说,考试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选贤任能的考核还没有制度化和严格化。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

  •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特点,察举制的选官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秦汉历史

    汉代杂剧的题材由少到多。增设学科,特别是专科,是基于对专科人才的需要。这些臣民的统一是由皇帝决定的。根据招募期的分类,茶局的科目可分为一般科目(年龄科目)和特殊科目两类。年代划分有四条线:连笑、蔡瑁(学者)、查廉(清官)和光禄。科特分为普通专业和一般专业。以上科目中,岁科第一,“孝”科最重要。在特殊

  • 察举制是在什么时期确定的,察举制的演变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察举制形成于什么时期,秦汉历史

    检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建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134年)。科举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官制,也不同于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地方督抚在其管辖范围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形成概述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方式。检察制度主要依靠县令、列侯、地方高

  • 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是什么,三公九卿制沿用到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秦汉历史

    汉朝的官制实行三公九臣制,宰相有更大的杀权。具体工作是公平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有十三个曹的秘书处,其中有九个卿。邱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服从皇帝的命令,由皇帝的调兵遣将。御史大夫主要负责做记录,职位相当于副丞相,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的官阶是一万石,御史大夫

  • 戚宦之争多少进入二阶段,东汉戚宦之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戚宦之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秦汉历史

    齐关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持续百年左右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在东汉末年的官亲之争中,外戚利用皇帝的软弱专事国事,宦官也试图扶持自己的主子为自己所操纵。总之,双方都试图挟持皇帝,排斥异己。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的专制权力和混乱的政治,东汉最终灭亡了。历史背景东汉中期,很多皇帝昏庸,贪玩,结果皇后逐渐掌握了政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