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朝货币发展,汉朝货币政策

汉朝货币发展,汉朝货币政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562 更新时间:2024/1/7 6:53:27

自汉朝建立以来,货币沿袭了半个秦朝,但质量低劣,实际重量往往只有八铢、四铢,甚至更轻。有的薄如榆对联,人称“榆荚钱”。贵族和富商大肆盗币,造成货币混乱。县币失控也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外族征服带来的年产值日益增加,国库日益窘迫,因此十分重视币制,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第六次改革实行“三官五铢”,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财政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既稳定了财政,又统一了汉武帝高第下放给中央的铸币权,所以币制长期稳定。五铢钱从汉武帝时代到隋朝700多年间成为国家造币的主要形式。

汉墓中常出土直径约2、重约3.5克的五铢硬币,这是汉武帝时代第六次币制改革产生的“三官五铢”。

从西汉末年到新朝,莽进行的一系列货币改革一度造成货币制度的混乱。直到东汉初年,王莽钱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货币变化西汉初期,开国皇帝汉太祖(约公元前202 -195年)关闭了政府铸币厂,以支持私人铸造。汉太祖的皇后吕雉,作为皇太后,在公元前186年废除了私人铸币。她首先发行了政府铸造的5.7克铜币。公元前182年,又发行了一枚重1.5克的硬币。改用较轻的硬币引起了大范围的通货膨胀,于是在公元前175年,汉文帝(约公元前180-157年)颁布了禁止私人造币的法令。他们只允许铸造重量仅为2.6克的硬币。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统治末期(约公元前157 -141年),私人铸币再次被废除。尽管如此,中央和地方县政府仍继续发行重2.6克的铜币。直到公元前120年,硬币才被1.9克的铜币所取代。年内还发行了其他货币。政府收税时,用面值40万的绣花白鹿皮代替纸币。汉武帝还采用了三种银锡合金硬币,面值分别为3000、500、300。所有硬币的重量都小于120克。

公元前119年,政府发行重3.2克的五铢货币;这枚硬币是唐武德四年(621年)的本位货币。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独立的新王朝(公元9-23年)期间,政府分别在公元7、9、10和14年采用了几种新的货币单位。这些单位(包括铜刀币、金、银、龟币、贝币)的市场价与其重量不符,从而使硬币贬值。

新王朝灭亡后大规模内战缓和后,汉光武帝(约公元25-57年)在马援的鼓励下,于公元40年重新采用五铢铜币。由于各郡发行的钱币质量低、重量轻,中央政府于公元前113年关闭了所有郡的铸币厂,并赋予中央政府专为水路和公路的管理者铸造钱币的权利。虽然东汉初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移交给大司农(中央政府九大臣之一)的办公室,但中央政府仍然保持着货币发行的垄断权。

流通和工资商人和小农以硬币支付财产税和人头税,并对一些收获的农产品支付土地税。农民挣钱是给有钱的地主打工,做酿酒等行业的劳动者,或者在城市和城里卖农产品和自制产品。汉朝的朝廷可能觉得用硬币征税是最简单的办法,因为不需要运输征税的货物。

从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年,朝廷铸造了超过280亿枚硬币,平均每年铸造2.276亿枚(或22.76万枚)。与唐朝天宝时期(公元742-755年)相比,每年铸币3.27亿枚。宋朝(960-1279)铸造的硬币数量在1045年为30亿枚,1080年为58.6亿枚。

由于工资只以现金支付,硬币和现金在东汉时期成为衡量财富的通用标准。第五伦(约公元40-85年)——汉代蜀郡(今四川省)太守描述,其属下官员的财富并未折算为所拥有的土地,而是以钱币现金计算总资产,其价值约为一千万钱币。

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ison)估计,当时汉朝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1990年美元的人均450美元——这一总数超过了90年代的最低生活标准,直到10世纪末、宋初才有明显变化。硬币和现金的广泛流通使许多商人变得富有,涉及数百枚硬币的商业交易在当时随处可见。

他们用自己的财富买卖土地,成为富有的地主。政府为现金流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使某个社会阶层强大起来,而这个政府阶层通过征收重税、征收高额罚款、没收和价格监督机制极力压制它。

更多文章

  • 汉朝纺织成就,汉朝丝织业发展的成就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的纺织业有多发达,秦汉历史

    中国是世界养蚕、缫丝、丝织的起源地,曾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从袁宏道、龙羊店、嘉祥寺、郭巨寺、山东滕州金雀山、沛县柳城镇、江苏洪山红楼、泗洪曹庄、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了纺车、缫丝、并丝、织布机、染织工具等实物图形,充分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高度成就。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对世界纺织科技的发展产生了

  • 汉朝冶铁业的发展,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趋势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冶铁技术的发展,秦汉历史

    汉代的铁器包括各种农具、工具、武器和家用电器。出土了许多汉代的遗址和墓葬。按制造方法不同,可分为锻件和铸件,分别以块炼铁和生铁为材料。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许多锻件和铸件都达到了钢的标准。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量非常大,遍布全国各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铁器用块状炼铁制成的许多

  • 察举制的缺点各有哪些,察举制的优缺点及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察举制的利弊概括,秦汉历史

    汉代选拔或任用官员以“尚贤”为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察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通过推荐和提问。经过一定的检查。授予相应官职。汉代通过考察制度,选拔了许多贤能之士,对巩固汉朝的统治,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检察制度的一个好处是,在检察制度下,个人的

  • 汉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进步,汉代农业发展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的农业发展情况,秦汉历史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一个国家和王朝最重要的不是军事和政治,而是经济。经济由许多部分组成。当时,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应该是一个国家获得经济的最重要的基础。在古代,商业是非常被鄙视的。一般只有地位低没有出路的人才会走这条路。手工业依赖于农业生产的附加产品,商业流通所需的大部分东西都与农业有关。所

  • 汉朝察举制的标准,汉代察举制的历史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察举制的历史演变,秦汉历史

    汉代检审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选贤”与“升官”不分离。而且,没有“选举”和“考试”之分。考察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员)。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员的考试内容。总的来说,考试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选贤任能的考核还没有制度化和严格化。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

  •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特点,察举制的选官权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秦汉历史

    汉代杂剧的题材由少到多。增设学科,特别是专科,是基于对专科人才的需要。这些臣民的统一是由皇帝决定的。根据招募期的分类,茶局的科目可分为一般科目(年龄科目)和特殊科目两类。年代划分有四条线:连笑、蔡瑁(学者)、查廉(清官)和光禄。科特分为普通专业和一般专业。以上科目中,岁科第一,“孝”科最重要。在特殊

  • 察举制是在什么时期确定的,察举制的演变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察举制形成于什么时期,秦汉历史

    检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建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134年)。科举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官制,也不同于隋唐时期建立的科举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地方督抚在其管辖范围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向上级或中央推荐,经试用、考核后任命官职。形成概述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方式。检察制度主要依靠县令、列侯、地方高

  • 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是什么,三公九卿制沿用到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公九卿制在汉朝的发展情况,秦汉历史

    汉朝的官制实行三公九臣制,宰相有更大的杀权。具体工作是公平的丞相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有十三个曹的秘书处,其中有九个卿。邱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服从皇帝的命令,由皇帝的调兵遣将。御史大夫主要负责做记录,职位相当于副丞相,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的官阶是一万石,御史大夫

  • 戚宦之争多少进入二阶段,东汉戚宦之争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戚宦之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秦汉历史

    齐关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持续百年左右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在东汉末年的官亲之争中,外戚利用皇帝的软弱专事国事,宦官也试图扶持自己的主子为自己所操纵。总之,双方都试图挟持皇帝,排斥异己。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的专制权力和混乱的政治,东汉最终灭亡了。历史背景东汉中期,很多皇帝昏庸,贪玩,结果皇后逐渐掌握了政权。而

  • 永元之隆与明章之治,永隆元年是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永元之隆出现在什么时候,秦汉历史

    汉和帝治国后,每天早起,半夜读奏章,从不疏忽政事。因此,他被称为“努力就有终点”。他在任期间多次发函救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难民,不逆农时,广招贤士,还主张法制从宽。对外,北匈奴战败西迁,恢复西域为西域都城,任命班超向西域各国投降。永兴元年(105),耕地面积达732万余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