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朝建立以来,货币沿袭了半个秦朝,但质量低劣,实际重量往往只有八铢、四铢,甚至更轻。有的薄如榆对联,人称“榆荚钱”。贵族和富商大肆盗币,造成货币混乱。县币失控也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外族征服带来的年产值日益增加,国库日益窘迫,因此十分重视币制,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第六次改革实行“三官五铢”,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财政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既稳定了财政,又统一了汉武帝高第下放给中央的铸币权,所以币制长期稳定。五铢钱从汉武帝时代到隋朝700多年间成为国家造币的主要形式。
汉墓中常出土直径约2、重约3.5克的五铢硬币,这是汉武帝时代第六次币制改革产生的“三官五铢”。
从西汉末年到新朝,王莽进行的一系列货币改革一度造成货币制度的混乱。直到东汉初年,王莽钱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货币变化西汉初期,开国皇帝汉太祖(约公元前202 -195年)关闭了政府铸币厂,以支持私人铸造。汉太祖的皇后吕雉,作为皇太后,在公元前186年废除了私人铸币。她首先发行了政府铸造的5.7克铜币。公元前182年,又发行了一枚重1.5克的硬币。改用较轻的硬币引起了大范围的通货膨胀,于是在公元前175年,汉文帝(约公元前180-157年)颁布了禁止私人造币的法令。他们只允许铸造重量仅为2.6克的硬币。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统治末期(约公元前157 -141年),私人铸币再次被废除。尽管如此,中央和地方县政府仍继续发行重2.6克的铜币。直到公元前120年,硬币才被1.9克的铜币所取代。年内还发行了其他货币。政府收税时,用面值40万的绣花白鹿皮代替纸币。汉武帝还采用了三种银锡合金硬币,面值分别为3000、500、300。所有硬币的重量都小于120克。
公元前119年,政府发行重3.2克的五铢货币;这枚硬币是唐武德四年(621年)的本位货币。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独立的新王朝(公元9-23年)期间,政府分别在公元7、9、10和14年采用了几种新的货币单位。这些单位(包括铜刀币、金、银、龟币、贝币)的市场价与其重量不符,从而使硬币贬值。
新王朝灭亡后大规模内战缓和后,汉光武帝(约公元25-57年)在马援的鼓励下,于公元40年重新采用五铢铜币。由于各郡发行的钱币质量低、重量轻,中央政府于公元前113年关闭了所有郡的铸币厂,并赋予中央政府专为水路和公路的管理者铸造钱币的权利。虽然东汉初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移交给大司农(中央政府九大臣之一)的办公室,但中央政府仍然保持着货币发行的垄断权。
流通和工资商人和小农以硬币支付财产税和人头税,并对一些收获的农产品支付土地税。农民挣钱是给有钱的地主打工,做酿酒等行业的劳动者,或者在城市和城里卖农产品和自制产品。汉朝的朝廷可能觉得用硬币征税是最简单的办法,因为不需要运输征税的货物。
从公元前118年到公元5年,朝廷铸造了超过280亿枚硬币,平均每年铸造2.276亿枚(或22.76万枚)。与唐朝天宝时期(公元742-755年)相比,每年铸币3.27亿枚。宋朝(960-1279)铸造的硬币数量在1045年为30亿枚,1080年为58.6亿枚。
由于工资只以现金支付,硬币和现金在东汉时期成为衡量财富的通用标准。第五伦(约公元40-85年)——汉代蜀郡(今四川省)太守描述,其属下官员的财富并未折算为所拥有的土地,而是以钱币现金计算总资产,其价值约为一千万钱币。
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ison)估计,当时汉朝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当于1990年美元的人均450美元——这一总数超过了90年代的最低生活标准,直到10世纪末、宋初才有明显变化。硬币和现金的广泛流通使许多商人变得富有,涉及数百枚硬币的商业交易在当时随处可见。
他们用自己的财富买卖土地,成为富有的地主。政府为现金流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使某个社会阶层强大起来,而这个政府阶层通过征收重税、征收高额罚款、没收和价格监督机制极力压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