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宫是西汉第一座正式的宫殿,是在秦朝留下的兴乐宫的基础上重建的。位于西汉长安城东南角,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位时住在此宫,高祖之后的皇太后住在此宫,惠帝之后的汉高祖住在未央宫。
长乐宫,意为“长久的幸福”,属于西汉皇家宫殿,与未央宫、张健宫齐名。因为位于未央宫的东面,所以也叫东宫。长乐宫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当于约8个故宫的大小。
历史沿革长乐宫是汉代中国“三大宫”之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丞相萧何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主持营寨建设。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长乐宫落成。历史:汉高祖七年二月,从平城越过赵、洛阳,到长安。长乐宫建成,丞相已迁长安。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朝廷迁都未央宫,长乐宫改为皇太后居所。慈禧太后居住的宫殿是长辛宫,是长乐宫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
长乐宫周围有一座宫城。由于长乐宫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的,缺乏系统的规划,平面不规则,呈不规则的方形,尤其是南宫壁凹凸转折较多。宫城四面有宫门,东西门外有缺口。
宫墙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0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约占汉代长安城总面积的1/6。宫城的平面形状略呈方形,南墙在大门西面有一条之字形,其他的墙都是直线。宫城是夯土墙,厚达20多米。宫墙四面有宫门,其中东西门为主要通道,门外有阙楼,称为东阙、西阙。南宫门南北与福昂门相对。东面和南面面对城墙,西面隔着安门大街面对未央宫。
长乐宫方圆20多里,里面有14座宫殿,都坐北朝南。其中,前殿位于南中,前殿西侧有长辛宫(即长辛殿)、长秋殿、长定殿、永寿殿(即长寿殿)、永昌殿、永宁殿。前厅北面有大夏殿、华林殿、宣德殿、同光殿、高明殿、建始殿、杨光殿、神仙殿、椒房殿、长汀殿。还有秦始皇时期在兴乐宫修建的温室厅、钟室厅、月室厅和40尺高的鸿泰。
长乐宫考古遗存现为未央区的老门村、唐寨村、张家祥村、罗寨村、吴江厅村、中岔村、西岔村、东岔村、范寨村、翟磊村。
长乐宫的考古工作始于1956年。经查,该宫殿平面形状不规则,周长约10公里,面积约6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宫墙四门遗迹尚可辨认,宫内建筑已全军覆没。只有长信宫、长秋宫等少数宫殿能被出土实物证实。发掘表明,长乐宫在东汉时期保存完好,五代十国以后废弃。
长乐宫遗址出土了罕见的排水沟。两组陶瓷排水管,如两条南北巨龙,“聚集”在一条57米长的排水沟边。排水沟由排水沟和长短不一、粗细不均的五边形排水管组成。排水沟长57米,宽1.8米,深1.5米。接收了南面和东面各个排水管的污水后,流向西北。这从侧面说明西汉时期的中国宫殿建筑水平很高。
经过多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长乐宫的布局和范围日益清晰,并与文献中的记载相互印证。整个宫城占地约6平方公里,约占城市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围还有城墙。2003年发掘的4号宫殿(考古研究称华林厅)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房屋为半地穴式。鹅卵石铺砌后,地面用砂浆抹平,墙壁用白灰粉刷并饰以炫目的彩绘壁画,通道和台阶用精美的印花砖铺砌,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
后来发掘的五号宫遗址,造型独特,遗址墙体特别厚。专家推测,这是存放冰毒的“凌室”。厚厚的墙壁有利于保持室温,储存的冰用于储存食物、保鲜和降温。考古学家在长乐宫发掘出最大的6号宫殿遗址。它的中心是一个大型夯土平台,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50多米。建筑布局有序,结构精巧,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
据考证,这座宏伟建筑很可能是长乐宫前殿遗址。除了房屋、水井、院落,一条长34.29米、宽1.9米的半地下通道靠近夯土平台,引发了诸多猜想。有专家认为,这条地下通道是宫内的秘密通道,也是王室防止意外的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