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大湾的原因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诸多事迹使他在今天也招来了各种各样的非议。在这些事迹中,远征大元(yuān)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一般认为,汉武帝为了得到传说中的血性宝马,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两次远征,不仅把数万汉家的灵魂带回了外地,而且极大地损耗了汉朝的国力,给他留下了千古骂名。那么,汉武帝讨伐大宛,不就是为了得到一辆血淋淋的宝马吗?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真的是一匹马引发的血案吗?
事实上,在汉朝强势介入之前,西域一直是匈奴的“后花园”。早在茅盾汗时期,经过多次战争,西域各国都臣服于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匈奴在西域每日设仆从、都尉,统领西域,向各国纳税。”也就是说,西域属于匈奴人的领地,匈奴人通过设置仆从和校尉来管理西域,并向各国收税。除了税收,他们还被迫在匈奴出兵时出兵相助,充当马前卒。
在西汉初的多次汉匈冲突中,匈奴军中总能看到西域士兵的身影。正因如此,汉武帝为了尽可能孤立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利用匈奴与他们的矛盾,拉拢一些国家与汉人结盟,共同进攻匈奴。虽然张骞最终未能完成使命,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各国开始了解汉朝,双方的经济往来也日益加深,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大漠北战之后,随着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为了重整旗鼓,匈奴不得不依靠西域的力量来恢复元气。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匈奴人是极其不愿意看到汉朝和西域诸国打得火热的。为此,他们多次派兵拦截、追杀汉使队伍,甚至鼓动陇西一带的羌人与汉作战。丁原五年(前112年),匈奴的灭亡达到了高潮——丝绸之路被切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后,远征大湾的计划正式发布。
大宛是中亚的一个古国,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麓,锡尔河中上游。这个国家生产的宝马世界闻名,尤其是血性宝马。这种马有惊人的耐力和速度。它不仅能日行千里,还能汗如雨下,汗如雨下,所以被称为“血性宝马”。早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他就得到关于大宛和血马的情报。汉武帝听说后,为了引进好马改良汉军马匹,以与匈奴铁骑抗衡,派使者带着女儿到大湾讨要马匹,但遭到拒绝。
其实大宛拒绝武帝邀请的原因是,毕竟血马是宝马,数量不会很多。在大湾也是珍贵的马种,何况是种马;第二,当时匈奴在西域还是有绝对话语权的,大宛担心亲近汉会引起匈奴不快。毕竟汉朝离大宛很远,离匈奴很近。如果你惹恼了韩,麻烦不会马上就来;能惹怒匈奴,被胖揍也是分分钟的事。
被拒之门外,汉武帝其实并不生气。但恰在此时,随着匈奴对丝绸之路的破坏愈演愈烈,大宛也抱着趁火打劫的心态参与其中,多次袭击、杀害汉使,抢夺财物。结果汉武帝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汉军攻克大湾。远征虽然困难重重,但既然大宛是在挑事打架,那就只能是虽远必诛。
远征大湾第一战
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以李广利为第二师将军,史昭为军帅,王惠为导(这不是马邑之围时的王惠),李铎为校尉,骑军六千,要赎自由的罪犯数万,攻克大元。
李广利之所以当统帅,是因为这个人是汉武帝宠信的李夫人的弟弟。因为李夫人,武帝想让李广利借此行积累战功,所以选他率军。由于汉朝大将赵破奴率领区区700骑兵攻破楼兰,西域各国都被汉朝视为不堪一击,加上他之前战胜匈奴的战绩,这次远征笼罩在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中。
然而,俗话说,骄者必败。李光利一出发,就发现情况和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沿途的西域诸国,看到汉军的军力,都没有颤抖。反而不以为然,拒绝为汉军提供补给,导致汉军沿途缺水缺粮。
李广利无奈,只好率军进攻一些较小的城市,以此来掠夺城内物资,但这大大浪费了汉军的精力。等到汉军到达大湾边境时,他们都已经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了。李广利入侵大宛边陲小城虞城,却连续数日伤亡惨重。无奈之下,汉军只好调兵遣将,征大宛也以虎头蛇尾告终。
远征历时近两年,汉军损失十分之八却一无所获。消息传来,武帝大怒,下令李广利不得入玉门关东。李广利吓坏了,只好留在敦煌等待后援。
远征大湾再战
太初二年(前103年)夏,汉武帝下令赦免愿意从军赔罪的俘虏,连同边境县、国的士卒、民夫、拷问官数百人,全部交由李光礼指挥,然后大元招安。事实上,就在年初,赵破奴的卓业侯部被匈奴打败,他的两万多骑全军覆没。因此,有许多朝臣不赞成远征。
但汉武帝认为,如果连小宛都不能投降,不仅有损汉室朝廷在西域的声誉,还会让匈奴轻视汉室,发动新的攻势。于是,武帝把反对者全部下狱或革职,强迫全国动员。考虑到上次远征时沿途物资匮乏,汉军先后征集了10万头牛和4万匹骡马用于运送军需物资。一时间,从关中到敦煌,车马相连,旌旗招展,物资运输络绎不绝。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汉军于第四年(前101年)再次踏上征程。由于汉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西域各国知道大汉真的来了,不敢对汉军有任何抵抗。汉军一到,就纷纷打开城门,为军队提供食物和饮用水。只有轮台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抵抗汉军,遭到汉军攻击,被屠杀。此后西域各国震惊,军队一路无抵抗。
几个月后,汉军顺利到达大湾边境。为了保证后勤,李广利留下大部分兵马守卫辎重和补给线,带领三万精兵进城。大元军出城作战,战败而走,回城自卫。李光利吸取了教训,不再与之纠缠,而是绕城而走,直奔山城大湾。汉军到达你山后,先切断城外水源,然后包围,四面出击。经过40天的连续猛攻,虽然城池未破,但贵山军民伤亡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里发生了内讧。主张亲汉的大宛贵族,怨恨国王不肯献马,抢劫汉使,酿成大祸。于是起来惩罚他,把他的人头送到汉营投降,说如果汉军投降,全城解除武装,城中的好马由汉军挑选。如果汉军不允许,杀光所有好马,与汉军战斗到底。
就在这时,汉军的斥候(侦察兵)发现,救援康州大湾的部队近在咫尺,城内有人挖井取水,饮水不绝。李广利与人商议后,认为汉军久攻不下,疲惫不堪。如果不准投降,大宛就会坚守城池,在外舒舒服服,汉军就会陷入内外外交,一败涂地。
鉴于此,李广利允许大宛投降,并让亲汉的大宛贵族不知蔡为王。大宛给汉军提供粮食,让汉军选马。汉军挑选了几十匹一等马,三千多匹中下层马带回中国。其实后来被汉军发现,大万马速度快,但身材苗条,承重能力差。所以将军打骑兵,更喜欢选择粗壮的马,但是速度退居二线,这也是中国古代血马消失的重要原因。
大湾探险的意义
汉军第二次远征大湾,前后用了近四年时间。汉军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由于连续战役后无法休息、李光礼对士兵缺乏同情心等因素,最终回国的只有一万多人。虽然牺牲巨大,但汉军攻克大宛,对西域各国影响巨大。各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长安,作为汉朝的人质和附庸,从而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此外,大宛被灭后,汉廷在敦煌至帕米尔的沿途设置驿站、营寨、烽火台,派兵把守,并在轮台、楼兰等地开垦田地,为前汉使臣和商队提供水和食物,从而使汉与西域的人员往来不断,大大加深了双方的交往。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角度来看,这一意义怎么称赞都不为过。
远征大源是真的,虽然汉军打的旗号是为了获得一辆血淋淋的宝马。但实际上,这次远征是汉朝“西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看,攻克大湾没有错。在汉与匈奴对峙,西域依附于匈奴的大局下,如果汉朝不选择一个西域国家“以身作则”,一旦匈奴获得整个西域的支持,将会给汉带来很大的麻烦,汉军在河西、漠北付出的鲜血就白费了。
通过破大宛,使西域臣服,不仅可以避免汉朝被夹在匈奴和西域之间的窘境,还可以极大地孤立匈奴,确保达汗边疆的安全。如果没有武力作为保障,谁会真的只靠德行投降呢?正因为如此,出兵讨伐是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此外,此后,汉朝通过在西域驻军和屯田,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为汉末宣帝时期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汉武帝在战略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在战术上也使出了一系列花招,其中用人不当是最重要的一点。李广利不是统帅,他的军事水平不仅难以与卫青、霍去病相比,而且与赵破奴、李希、公孙贺、吕伯德等也相差甚远。以此人为大将,只能让汉军遭受更大的损失。
此外,与两次远征数年的人力成本、上亿国家经费的消耗和数万将士的牺牲相比,汉军在战场上取得的成绩显然太微不足道了。正所谓“利在千秋,罪在今朝”,这大概就是征服大宛最终成为汉武帝浪费人钱财的一大罪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