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这与自古以来人们的发明创造和智慧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商代食品的发展为近代中国食品走向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础。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烹饪、腌制、蒸、烤等制作食物的方法,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烹饪方法都要丰富。
在商代,以农牧业为主导的社会,尤其是农牧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殷人积累了长期的种植经验,所以商代的食物种类极其丰富,而且发现商代的饮食器具也有很多种。从这一方面也反映了商代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另外,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比现在温暖湿润,大象、貘、犀牛以及一些热带、亚热带的动物群都曾在中原地区活动。除了粮食,我们还可以了解商代饮食中的肉类。猪、狗、鸡、羊、山羊、牛、马早就有了,水牛、鹿也被驯化了。狩猎的规模非常大,人们用网捕捉各种猎物,从大象和犀牛到兔子和鹿。各种鱼甲鱼都吃。去掉肩胛骨和甲壳类动物的献祭动物可能被捆起来放进炖锅里。
商朝时期,人们实行两餐制,主要食物有:
1.小米:主粮。
2、麻:一般很少做菜吃,可以榨油。
3、豆子:一般煮豆子吃。
4.大米:大禹治水时传入北方,但当时很少吃。
5、小麦:从西方进口,但那时候不会磨,不会煮,不会吃,但很少见。
6、小米:黄米,主要用于酿造。
7.水果:桃子、樱桃、李子、李子和枣。水果也可以用来酿酒。
8、鱼:鲫鱼、黄鳝(桑三遍,给你注哈哈)鱼、鲤鱼、草鱼、青鱼、红眼鳟鱼等。
9.肉类:羊肉、牛肉、猪肉、野兔、鹌鹑、鸡肉等。
10.蜗牛和其他甲壳类动物:蜗牛、蛤蜊、野兔、海龟、螃蟹等。
商朝饮酒盛行,酒器很多,几乎任何宴会都要饮酒。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商纣王“九尺肉林”的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酒后病”的记载。毕是商代武定时期著名的贵族大臣,经常追随武定。“碧久病了”是指碧久因为饮酒过度而伤了身体,影响了他和武丁一起参加一个活动,可见当时饮酒的盛况。《诗经》里也有商朝人喜欢喝酒的话,说商人喝酒时猜拳下令的声音昼夜不停。
在郑州二里岗,出土了大量的酒器:有饮酒用的爵、邑、窖,与现在的酒杯相同;有盛酒的雕像、壶、罐、坛,就像今天的酒罐、酒坛、酒桶;还有盛酒的杯子,和现在的酒壶一样,但当时的杯子比现在的酒壶功能更多,可以用来调酒,也可以用来温酒。这些出土的酒器看起来都比较大。有专家说商代没有今天的白酒。当时的低度白酒有两种,一种是用粮食酿造的米酒,一种是用水果酿造的甜酒。考古学家在河北藁城的商代酿酒作坊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桃、李、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