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奴隶制王朝。周朝传世32代37王,享国790年。
周朝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256年)。周朝是由周武王的姬发建立的,定都濠江(今陕西Xi)。建周(今河南洛阳)后,举行了一系列祭祀和犒赏朝臣的活动。
后来,周穆王在南郑建宫,周懿王迁都狗山(今陕西Xi)。公元前771年,昊京失陷,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元年),平东东迁,定都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一时期被称为东周。史书也把西周和东周称为二周。其中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商朝灭亡前,周人受到戎、狄等西北游牧部落的入侵,周人首领顾公其夫带领周人迁至岐山下平原定居。他生活在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授予“锡伯”的称号。他是商朝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氏,以周人为氏。周朝实行分封制(建国),纣王是“天下之主”。周朝承袭夏商,是古代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礼乐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所重视的“礼”,是贵族们根据原始社会末期宗法制度的风俗习惯而发展和改造的,作为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手段。目的是维护其宗法、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世袭制度和等级制度,加强统治的功能。当时的许多经济政治法规,往往是以各种仪式来进行的,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建立和维护。
到了春秋晚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大官在夺取君主权力的同时,不仅滥用诸侯之礼,甚至滥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帝以“八蜀”(“蜀”意为“柱”,每柱八人,八蜀六十四人)共舞。这时,季孙也跟着“八叔”跳起舞来,孔丘训斥道:“可忍,孰不可忍!”
根据仪式,皇帝向祖先唱诗“永”以除去祭品。此时鲁三族皆以“雍”退出,认为这样的事不应该出自“三族之堂”。按照仪式,只有天子才能“游”(祭祀)泰山。这时,季孙一家“游泰山”,孔丘指责他没有礼貌。青博士的“擅闯”,本质上是夺取政权的表现。
据记载,西周时皇帝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三鼎或一鼎。东周帝王将相用九鼎,清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天帝的第一头旺牛叫“泰牢”,里面有羊、貘、鱼、肥肉、肠胃、肥肉、鲜鱼、鲜蜡。诸侯用七锅,又称“狱”,以减少鲜肉鲜蜡的味道;青大夫用五鼎,称“小狱”,是羊、貘、鱼、蜡、皮的顶峰。学者用三个锅盛貘、鱼、蜡,学者也用一个锅盛貘。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记》说:“礼有三种:天地为生命之本;祖先是阶级(种族)的基础;君与师也,为治之本也。”“上天道,下天道,尊祖为师,是第三礼。”所谓“礼记三书”,就是天地代表神权,祖先代表宗族权,君主国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把天、地、君、亲、师作为主要崇拜对象,就是基于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