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始于第三位君主太康,钟康和桀帝以颛顼(zhēn xún)为都城。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严阵所在地,是夏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系明确的朝代。从夏柒建国到夏杰亡国,有十三个国王,十六个国王,历时约500年。据文献记载,夏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国河南省的嵩山一带至河洛一带。
有许多古籍记载了现存的夏朝宫殿建筑。《御座观世音》(世本);“尧使于为宫”(《太平毓兰》);“献宫,献瑶台,献民财”(《竹书志》)。这些可信吗?夏朝有宫殿建筑吗?以前是个谜。
1960年,考古人员在洛阳市偃师县西南约8公里处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两座大型宫殿建筑,相距150米。一号宫遗址为大型复杂的夯土桥台,整体略呈方形。
现有桥台地势平坦,高出当时地面约0.80米,边缘为缓坡。斜面L有坚硬的石灰岩或路面土壤。它的大厅位于平台中央部分的北面,底座略高于周围的平台。东西长约36米,南北宽25米。底座底部铺三层鹅卵石加固地基。大殿建在基座上,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
周围有一圈大的柱洞或柱基石,南北两侧各有九个,东西两侧各有四个,应该是殿檐上的杜洞。在柱衬孔外侧还有一圈小柱孔或柱基石。排列往往是两个小柱孔衬托出一个檐柱孔,可能是支撑殿檐的外伸柱孔。从檐柱的排列可以推断,这是一座宽大的木结构建筑,宽八间,深三间,木架骨草泥为皮,四坡带檐,就是中书所谓的“四啊”。
大殿前是一个平坦宽阔的庭院,宫殿周围是一整套的回廊建筑。宫殿的大门位于大殿的南面,可能是一座有八个开口的牌坊建筑,也可能是一座东西向学校的厅门。从这组宫殿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是按照当时一定的建筑设计进行建造的。
二号宫殿的建筑遗址是包括门廊、大门、中央大厅和陵墓在内的一组建筑。宫殿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是回廊和门楼,而北墙和三个回廊组成一个宽阔的庭院,庭院里有用陶管铺成或用石板做成的地下排水设施。广庭中心北面是中央大厅。在中央大厅和北墙之间有一个大坟墓。这座宫殿建筑可能是夏都的寺庙建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有记载“各城有庙都,故二里头遗址应为夏都遗址。”
这是中国最古老、最早的帝王宫殿,宫殿的废墟向人们展示了昔日奴隶夏朝的繁荣景象。据测定,二里头宫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