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周幽王以烽火为诸侯,沈侯、权荣之乱是由皇位继承问题引起的。首都濠江被攻破,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其实在西周时期,为了控制东方,周朝就开始在洛阳建都城,称为成州,以洛邑为都城。
洛阳东周城遗址是东周的都城遗址。历史称之为王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河与洛河交汇处。据史书记载,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十二世以此城为都城。周为了躲避的叛乱,将迁都成州,后又迁回城。洛阳东周城修建时间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后逐渐废弃,直至末毁。1954年至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探发掘。
洛阳东周王城由四道土墙组成,城址整体形状为长方形。其北墙西起剑河东岸,东干沟村北的土堆(此为王城西北角),沿78° 31 '方向向东直抵中储公司801仓库西墙(隋唐洛阳西墙向东约200米),全长2890米,宽8 ~ 10米。
东城墙北起北墙东端,向南174方向到达洛阳二十七中后逐渐消失,残长1800米,宽约5米。西城墙北起北城墙西端,沿剑河东岸南拐,西至王城公园,过剑河至七里河村北,再曲折南至洛阳理工学院南校区南墙,止于东。整条线路曲折多变,呈阶梯状,墙宽约5米。
程楠城墙西起西城墙南端,沿89方向向东直线消失至漯河北岸,残长800余米,宽约14米。北墙外发现一条东西向的通道,深约5米,估计是当时的护城河;在东墙东侧,沿着唐宫路,还发现一条南北向的通道,可能也是护城河。
文献《左传》中提到西门是南门,干基门是北门。《春秋大事表》说定门是东门;《玉海龚洁》说:“城中三门,有十二门”;《花王公基匠人》载:“匠人治国,九里之外,旁有三门。”洛阳东周王城四壁尚未发现城门遗迹,可能是后期受损或考古工作尚未到位。
东周洛阳王城遗址的中部,是由汉、河南的县城叠加而成。城北有制陶、制骨、铸铜作坊。其中,制陶遗址面积较大,分布集中,发现了窑址、房屋、水井和大量陶器残片及制陶工具。
宫殿区
在洛阳东周王城西南角和涧河入洛河的屈家屯村东北,发现了南北相邻的两组大型建筑群。近年来(截至2010年),该地区发现了三处大型夯土基础遗址。《国语·周瑜》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和洛都灭宫。”标明周宫的大致位置。考古发现的这些大型夯土地基遗址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宫殿位置接近。这些夯土建筑所在的洛阳东周西南的高地,就是该城的宫殿区。
战国时期,洛阳东周宫城的分布大致是北起行署道南线,南至屈家屯村洛阳东周西南墙,东至王城大道以西,东至洛阳东周仓廪区东侧河道,西至古涧河。春秋时期宫城所在的地区和战国时期差不多,只是南方延伸到了洛河。
春秋时期的夯土建筑规模大于战国时期。宫殿建筑都分布在宫城,宫城在战国时期就有所收缩。宫殿建筑位于宫城的西部,而仓库区位于东部。宫殿外有天然河流和人工壕沟组成的护城河,护城河内有宫城的城墙,宫城内被夯土墙分割成不同功能的小单元,如春秋早期在屈家屯东北发现的大型夯土楼基址中被城墙分隔的封闭单元,战国时期宫殿区与仓库区的分隔。
宫殿区域围绕正殿对称,庭院被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四合院性质的小单元,也是围绕中轴线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