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
还有一条信息,来自明驼的《河西文健录》。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明陀夏秋两季往返兰州至敦煌,历时七个月,行万里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河西笔记》,记述了河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山川、风景等。
书中有一句话:“在河西官场,有一句谚语:“金张掖,阴无为,通山丹,铁高泰”。梁新民在《武威历史地理调查》中引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金张掖’和‘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阴武卫’之名,最早见于范长江《中国西北角》一书中,书中说‘阴武卫不容乐观’。
可见,“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家喻户晓,往往被广泛应用于书籍和媒体,人们也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虽然我们经常使用“金张掖”和“尹武威”这样的称呼,但是对于它们名字的由来却是众说纷纭。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缺乏明确的记载。那么,“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据武威老人说,民国时期有个贪官,外号郭(老百姓叫银圈)。他先在张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发了财,听说武威又美又繁华,就四处去武威做官,又发了财。所以老百姓说他“张掖捞金,武威捞银,所以干脆叫他郭拓”。从此就有了“张掖在金”、“武威在银”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比较笼统,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修辞说它富饶,所以用“金张掖”“阴无为”表示是两个好地方。
第三种说法用地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之西,五行中,西为金,所以有“金张掖”之说,与“金张掖”相比,武威变成了“银武威”。
第四个说法来自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早些年,一个朝廷官员奉命视察河西。途中,他听到一首在甘肃、亮亮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凉州稻粮不凉,甘州水湖滩不燥。”他看凉州到处干旱缺水,而赣州到处都有水,两地气候差异很大。当时,赣州人称赞家乡为“殷赣州”,凉州人称赞家乡为“金凉州”。
但朝廷官员认为,根据甘爽的气候特点,甘爽的美称应该互换,因为金有火,银有水,银来凉州,正好。虽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历史上“金粮州”这个名字确实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所藏藏文典籍进行了考察和鉴定。在《大藏经》碑文中记载“明代在凉州甘珠尔殿完成抄写佛经的善行功德”,说明凉州藏经来自当地。据此,凉州在明代也被称为“黄金凉州”。所以这个传说也值得推敲。
第五种说法是河西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关于“金张掖”和“阴无为”的由来》一文。本文从历史、经济、民俗学等角度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本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源于清朝甘肃巡抚袁占城在乾隆六年(1741年3月9日)正月二十二日写给皇帝的一封奏章。奏章说:“我现在正在清理甘肃省的田赋,已经渐渐准备好了。察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能耕种多年的地方都照常推广。有区分金银铜铁的,有区分川中坡和川陡坡的。大概,黄金和银川永远是优胜的,半山腰的平坡是这样,铜铁的陡坡是劣势。征费也不一样。"
这些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甘肃用来收税的土地分为金、银、铜、铁;在优越的川地,可分为“金”和“银”。在较低的陡坡上,又可分为“铜”和“铁”。谢继忠教授在分析清代河西走廊收税的标准,以及张掖和武威的土地和收税情况、人口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包括三点:张掖属于‘黄金’,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于‘银’等地,数量较多;张掖纳税比武威多,就有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袁占城祭奠内容的历史依据也表明,用金、银、铜、铁的品级来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和富裕程度的认可,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因为没有历史证据,那么争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毫无意义。《河西见闻录》中提到,河西官场流行“金张掖”“银武威”,我们不妨从官方角度简单梳理分析一下。
明朝时,张掖是陕西巡抚,甘肃镇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廷重新审视甘镇的战略地位,认识到其独特的国防地位,于是将陕西本部迁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使之东西南北都方便,并根据敌情迅速反应。这样,甘州就成了明代甘肃镇的“总会所”,成了明朝治理甘肃的大本营。清朝时,张掖是甘州总督,甘肃方面军司令,控制凉州、苏州、西宁、宁夏等地司令。
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张掖在军政编制中的地位都高于武威。如果官方称赞张掖和武威,那肯定是张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就有了“金张掖”和“银武威”的称号。
以上是关于“金张掖”和“银武威”起源的几种说法,看起来都是有理有据的。由于缺乏史料记载,任何说法都可以有理有据,难以辩驳和说服。看来,要想找到历史的答案,就必须不断地挖掘史料,不断地学习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