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金张掖银武威的来历,金张掖银武威秦十万

金张掖银武威的来历,金张掖银武威秦十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16 更新时间:2023/12/9 21:37:18

“金掖”“银武威”的说法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

还有一条信息,来自明驼的《河西健录》。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明陀夏秋两季往返兰州至敦煌,历时七个月,行万里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河西笔记》,记述了河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山川、风景等。

书中有一句话:“在河西官场,有一句谚语:“金张掖,阴无为,通山丹,铁高泰”。梁新民在《武威历史地理调查》中引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阴武卫’之名,最早见于范长江《中国西北角》一书中,书中说‘阴武卫不容乐观’。

可见,“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家喻户晓,往往被广泛应用于书籍和媒体,人们也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虽然我们经使用“金张掖”和“尹武威”这样的称呼,但是对于它们名字的由来却是众说纷纭。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缺乏明确的记载。那么,“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据武威老人说,民国时期有个贪官,外号郭(老百姓叫银圈)。他先在张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发了财,听说武威又美又繁华,就四处去武威做官,又发了财。所以老百姓说他“张掖捞金,武威捞银,所以干脆叫他郭拓”。从此就有了“张掖在金”、“武威在银”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比较笼统,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修辞说它富饶,所以用“金张掖”“阴无为”表示是两个好地方。

第三种说法用地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之西,五行中,西为金,所以有“金张掖”之说,与“金张掖”相比,武威变成了“银武威”。

第四个说法来自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早些年,一个朝廷官员奉命视察河西。途中,他听到一首在甘肃、亮亮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凉州稻粮不凉,甘州水湖滩不燥。”他看凉州到处干旱缺水,而赣州到处都有水,两地气候差异很大。当时,赣州人称赞家乡为“殷赣州”,凉州人称赞家乡为“金凉州”。

但朝廷官员认为,根据甘爽的气候特点,甘爽的美称应该互换,因为金有火,银有水,银来凉州,正好。虽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历史上“金粮州”这个名字确实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所藏藏文典籍进行了考察和鉴定。在《大藏经》碑文中记载“明代在凉州甘珠尔殿完成抄写佛经的善行功德”,说明凉州藏经来自当地。据此,凉州在明代也被称为“黄金凉州”。所以这个传说也值得推敲。

第五种说法是河西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关于“金张掖”和“阴无为”的由来》一文。本文从历史、经济、民俗学等角度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本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源于清朝甘肃巡抚袁占城在乾隆六年(1741年3月9日)正月二十二日写给皇帝的一封奏章。奏章说:“我现在正在清理甘肃省的田赋,已经渐渐准备好了。察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能耕种多年的地方都照常推广。有区分金银铜铁的,有区分川中坡和川陡坡的。大概,黄金和银川永远是优胜的,半山腰的平坡是这样,铜铁的陡坡是劣势。征费也不一样。"

这些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甘肃用来收税的土地分为金、银、铜、铁;在优越的川地,可分为“金”和“银”。在较低的陡坡上,又可分为“铜”和“铁”。谢继忠教授在分析清代河西走廊收税的标准,以及张掖和武威的土地和收税情况、人口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包括三点:张掖属于‘黄金’,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于‘银’等地,数量较多;张掖纳税比武威多,就有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

袁占城祭奠内容的历史依据也表明,用金、银、铜、铁的品级来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和富裕程度的认可,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因为没有历史证据,那么争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毫无意义。《河西见闻录》中提到,河西官场流行“金张掖”“银武威”,我们不妨从官方角度简单梳理分析一下。

明朝时,张掖是陕西巡抚,甘肃镇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廷重新审视甘镇的战略地位,认识到其独特的国防地位,于是将陕西本部迁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使之东西南北都方便,并根据敌情迅速反应。这样,甘州就成了明代甘肃镇的“总会所”,成了明朝治理甘肃的大本营。清朝时,张掖是甘州总督,甘肃方面军司令,控制凉州、苏州、西宁、宁夏等地司令。

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张掖在军政编制中的地位都高于武威。如果官方称赞张掖和武威,那肯定是张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就有了“金张掖”和“银武威”的称号。

以上是关于“金张掖”和“银武威”起源的几种说法,看起来都是有理有据的。由于缺乏史料记载,任说法都可以有理有据,难以辩驳和说服。看来,要想找到历史的答案,就必须不断地挖掘史料,不断地学习和考证。

更多文章

  • 区田法图示,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区田法的做法,区田法起源于什么时候

    节田是汉代实行的一种抗旱高产的耕作方法。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32-7年)关中地区农学家毕生之总结推广的。据《巴生书》记载:“汤有旱,伊洛为区田,教人粪种,负水浇灌庄稼。”据说抗旱增产的地域田,最初是由茬汤侍郎伊尹创造的。练习面积实地法的具体方法是深入挖掘“面积”(音欧,意为地平面以下的洼地)。区田法

  • 西汉大将军大司马,西汉时期的大司马是做什么的官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西汉时期的大司马是做什么的,秦汉历史

    西汉初,在没有司马的情况下,在中央设置了邱。西汉皇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罢黜邱,元寿四年(公元前119年)封其为傅,与魏卿为古将军,霍去病为大将军。《汉书·九义》载:“元寿六岁,故罢官,周制司马。辩士以为汉军有官、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司马,故别异于司马之大小。”可见汉武帝时任用傅代太尉,却

  • 西汉地方制度是什么,西汉部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汉的地方军有哪些,秦汉历史

    西汉时期有训练有素的后备力量,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有物资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后备力量都由郡守和县尉掌管。常备军和后备军的士兵都是县里征召的“正规军”。郡国兵郡国兵是西汉时期的地方军,分为内郡兵和王两种。分别由郡守、各王国队长、各王国中尉领导。主要驻扎在郡县、各王国都城和各王国军长府,也有少部

  • 西汉侍中是什么官,西汉侍从军有哪些人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期门骑兵是什么,羽林孤儿简介

    西汉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比秦朝更完备的武装力量。西汉初期实行征兵制,由两名正规士兵镇守都城。一个是邦联军,镇守宫城,由魏巍率领;另一支是北军,保卫首都,由副将率领。两者各有两万人。到了汉武帝时,减少到一万个。每年轮换正规军不利于保卫首都。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军人,为军队和禁卫军服务。公元前138年,

  • 汉朝禁军统领,西汉禁军编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西汉禁卫军有哪些,秦汉历史

    西汉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比秦朝更完备的武装力量。西汉初期实行征兵制,由两名正规士兵镇守都城。一个是邦联军,镇守宫城,由魏巍率领;另一支是北军,保卫首都,由副将率领。两者各有两万人。到了汉武帝时,减少到一万个。每年轮换正规军不利于保卫首都。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军人,为军队和禁卫军服务。中央军中央军,西

  • 汉代羽林军官职,西汉时期兵分为几家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西汉时期有羽林军和期门军吗,秦汉历史

    在《通俗史》、《军事论坛》中,“榆林军”、“祁门军”一直是汉代军事制度中的通俗用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汉武帝时代,乃至整个西汉,并没有这两支“军队”的建制。参见《汉书·关白公卿表》:羽林掌发自二门,是元初武帝所设。它被称为张健营地骑行,后来改名为羽毛森林骑行。他还把军中战死的儿子养大羽林,官教五

  • 吕雉为什么杀三个儿子,吕雉杀了韩信后又杀了谁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邦许诺韩信的三不杀是真的吗,韩信的死因

    吕后是一个有远见的女人。比如刘邦流放彭越,吕后斩首。原因是彭越是一个强壮的人。现在不反对,不代表以后不反对。刘邦听后大加赞赏。吕后也喜欢标新立异,而且她也是炒作大师。她命令宫女用竹竿刺死韩信,是另有所指,不是为了躲避所谓的“三无”或者没有武器可用。试想一下,没有武器怎么保卫这么大的宫殿。如何保证安全

  • 西汉时期的外戚强权,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西汉外戚专权的原因,西汉两大外戚家族

    汉朝时,外戚的力量曾经是巨大的,因为皇帝的亲戚中有很多能人。比如汉武帝时期,以卫子夫、卫青将军为首的魏氏外戚,以霍去病、霍光为首的霍家都是显赫的外戚,而这两个富贵的外戚都是私生子出身。外戚集团的鼎盛和她家族的崛起都和两个人有关,那就是卫青和他的妹妹卫子夫,他们是私生子。他们的母亲薇薇没有正式和别人结

  • 汉朝国号的来历,汉朝国号的由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国号的由来,秦汉历史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分为两部分:东汉和西汉。汉朝是中国古代的国力。那么刘邦这位被史家称颂的汉高祖为什么要自称汉呢?刘邦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中原之地多分布在部下手中。而刘邦自己的一生,与两个地方最有关系:第一个是他出生的徐州,第二个是汉朝的都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Xi安。另外,还有

  • 道教什么时候起源于中国,道教起源于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道教起源于什么时候,秦汉历史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关于中国古代鬼神崇拜的观念,是以黄、老道教思想为基础,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道教组织,包括太平道、五斗米道等。石天的祖先张道陵正式创建了青年团,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道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崇仙人格化了道教对“道”的信仰。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