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向封建国家过渡的时期,所以没有明确的疆域。夏族和其他部落城邦的关系就像是宗主国和朝贡国,但有些国家是被夏族分封的,就像是诸侯国,所以他们的影响力只能用势力范围来表示。
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也就是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开始的。
一个国家的出现是行政区划形成的前提条件。原始社会,人们按照氏族、部落生活和生产,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划分的概念。正如《礼记·李云》所说,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私有制逐渐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
统治阶级为了保持其统治地位,有效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和分级管理,这就导致了形成各种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国家产生的同时出现行政区划并不是必然的。
有的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国”或“方国”;“商朝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这是错误的。夏商周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体系,当时不可能对全国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的关系只是松散。春秋以后,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开始。
中央皇族血缘上有宗法,政治上有分封,经济上有朝贡,大致构成了夏朝的核心疆域。夏季起于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交界处,南至湖北省北部,北至河北省南部。
这个地区的地理中心是偃师、登封、新密、禹州。当时夏的势力扩展到了黄河南北,甚至到了长江流域。夏初,夏族主要居住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内地区,沿分水、河流向东南移动,最后到达河南中部的伊、洛河流域。《国语商》说“伊洛昔日疲,死于夏”,可见伊洛河对夏末都城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九个行政区划
夏朝的行政区划采用九州制。据《尚书·龚宇》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中土分为冀州、兖州、青海、徐、禹、杨、荆、梁、雍,并从九州攫取金属矿石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丁琪媛”的意思是。“龚宇”九州划分如下:
1.冀州,右有碣石,入河三面隔河,是各州朝贡道路必经之地。今天的山西,河北省和辽西。
二、兖州、济浮、罗,溯河而上。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
第三,青州,浮于文,达于济。今天泰山以东的山东半岛。
四、徐州,浮于淮、汜,溯河而上。淮河以北的江苏、安徽、山东南部。
5.扬州,沿江临海,直抵淮泗。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北部,淮河以南。
六、荆州,浮于河、陀、钱、汉,余罗,至于南河。今湖北,湖南衡山以北,江西西北端。
七、禹州,浮于雒,溯江而上。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角。
八、凉州,浮于潜,逾勉,入魏,乱于河。现在的四川和陕甘南端。
九、永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必在渭河。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九州称之为大禹的行为,其实是对战国时期天下划分的一种推测。夏朝处于起步阶段,政治辐射一般不会离开都城腹地。在都城之外,通过氏族制度建立国家和通婚联盟而达成关系。因为领域狭窄,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由单一的中央政府来划分行政区域。
本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夏商周有十二州、九州、五福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例子是《汉书·地理序》中说:“昔黄帝年间,万里作,画田分州。.....尧被淹,项陵,天下分为十二州,使于统治之。
水土皆平,九州更作,五衣列,土为贡。“也就是说,黄帝有国体的时候,尧因为洪水把中国分为十二州,在禹治水以后改为九州,再把中国分为五服。其实夏商周所谓的“十二州”、“九州”、“五服”都只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