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中的“如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的“如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283 更新时间:2024/3/15 18:46:17

最近不少的人也都在说这个佛教中的一些故事,话说这个“如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些问题相比大家也都清楚吧,也还是有很多人也都想知道的吧,所以这个“如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

“如来”——

第一:是“佛”之梵名的汉语“义译”;

第二:“佛”常以此名自称,在其“十种通号”中排第一;

第三:具体含义是“如实而来”,即“真如”——由真理而来。

“如来”,是“佛”之梵名“多陀阿伽陀”“怛闼阿竭”“答塔葛达”“怛佗仪多”“多阿竭”等汉语音译的“义译”。

这个翻译,是由鸠摩罗什于后秦主姚兴弘始年间完成的,约在公元400年前后。

佛教正式入华,约在东汉明帝年间,这在公元70年左右。

但在佛经翻译上,公认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影响最大。

这里面,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三藏被认为具有“开创和奠基作用”。

他于十六国后凉吕光灭龟兹后,先到凉都后至长安。后秦主姚兴待以国师之礼,遂居于西明阁、逍遥园,广译经典,范围广博,部帙浩繁。

计有——《般若》《大智度论》《中论》《法华经》《大般涅槃经》《华严经》。《出三藏记》载有三十二部,三百余卷;《历代三宝记》载有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五卷;《开元录》载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上述经卷,基本奠定了中国佛教以“大乘空宗”为主的经学基础。

此过程中,鸠摩罗什将“佛”之梵名,义译为“如来”。

“佛”,是“佛陀”的省称,即指“释迦牟尼”,其姓 “乔达摩”,名“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

晋袁宏《汉纪.永平十三年》云:“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佛者,将以觉悟群生也。”

“佛”之本义,就是“觉者”,觉己觉人。

北宋,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著有《翻译名义集》七卷,讲述佛经译汉之精髓。其时的大儒兼佛学居士周敦颐为止作序。

其书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又在佛之“十种通号第一”篇中云:“梵语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闼阿竭,后秦翻为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以法身释。《转法轮论(经)》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以报身释。《成实论(经)》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约应身释。”

这是说,梵语经文译成汉话,语音上可能有变化,但原义是相同的。“佛”,如实而来,即由真理而来,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乘真如之道,往于佛果涅槃之义,故称如来(亦称如去)。

简言之,就是“佛陀”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为如来。

《长阿含经》卷十二《清净经》亦曰:“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此说含义同前。

需要说的是,释迦牟尼35岁时顿悟,说:“我心已解脱,无明清除尽,光明破黑暗,智慧已升起。”因而自称“佛”,即“觉悟者”,并以己觉而觉人。

所以,在后来的大乘佛教教义中,认为,“如来”是人人固有的潜在佛性。

这种佛性,称“如来藏”。是说佛性在烦恼中尚未彰显,是隐藏的“如来”之性,故称“如来藏”。

“如来藏”,是未来成就佛身的依据。佛身又称法身,法身是如来藏之果。

“如来藏”意义有三——一为所摄义。一切众生普遍为如来之性所摄,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二为隐覆。佛性隐而未显,藏于烦恼众生中,被遮盖着。三为能摄义。佛性与真如都包含着未来成佛所有功德果报,即“如来藏”能包藏成佛后的一切无量无边的清净善业。

”如来藏“在未显发以前就包含了未来成佛时的一切潜能。

以此来联系前面说到的《翻译名义集》和《清净经》所讲“如来”,就可理解得更为透彻。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衔环结草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传统文化

    衔环结草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成语结草衔环。结草的意思就是把草打个结,衔环意思就是鸟叼着环。这两个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词组在了一起,却组成了一个成语,它的意思就是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而现在呢这个成语也就演变成了报恩的意思。衔环结草为什么会有这个意思呢?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这个成语的典

  • 白居易的夜雪为何评价那么高?到底好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白居易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词的,最近小编又读到了白居易的《夜雪》,话说这个《夜雪》评价非常的高,被誉为是神作,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夜雪》到底神在什么地方呢?到底好在哪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白居易的这篇《夜雪》,篇幅并不大,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将这夜里一场不期而遇的

  • 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诗人为了拒绝什么事情所写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这个“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的事情,估计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首诗还是非常的有寓意的,也非常的有内涵,所以很多人有问题,最近问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诗人为了拒绝什么事情所写的”,所以答案具体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

  • 为什么法家学者多出于儒家,两者有何内在联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传统文化

    在前秦时期,各路学派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和法家之间的学术之争非常激烈。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赵鞅、商鞅等,他们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可能有一点大家不知道,其实很多法家的学者早期是出于儒家,所以这两家学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那学习儒家思想后,为何会衍生出法家呢?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有看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诗句,那么这句诗的下半句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1、日啖荔枝三百颗下半句是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2、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惠州一绝 / 食荔枝》[ 宋 ] 苏轼罗浮山

  • 《寄陆务观》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杨万里是宋朝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写过很多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这类诗词的感情十分强烈,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赏的古诗,名叫《寄陆务观》。这首诗非常值得一读,内容可分析的地方很多,希望大家这次能有不一样的

  • 王维《辋川集·南垞》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辋川集·南垞》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读过。这首五言诗的内容非常容易理解,文字也很朴素,但诗中透露出来的情感直击人心。大家在上学时,肯定都有学过王维的作品,不少朋友会被他的风格深深吸引。那这首《辋川集·南垞》自然也不能错过,一起来欣赏看看吧。《辋川集·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鸿雁传书,大家应给都知道,作为一个成语,又名是飞鸽传书,就是指的用鸿雁来指代书信。很多现在的成语都是通过历史故事来传递故事的。那么这个“鸿雁传书”源自于哪个历史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讲的苏武的故事

  • 盘点关于大暑节气的4言绝句古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大暑节气相关的古诗词的事情,很多人想知道有哪些关于这个大暑节气的古诗词了,而且还要4言的,这个就非常比较复杂了,小编下面还是给大家找了一些,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了。《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唐-杜甫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老夫转不乐,

  • 张耒《和晁应之大暑书事》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张耒是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张耒在宋神宗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那张耒最被后人所熟知的,还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今天就准备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由张耒所作的古诗《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该诗并不难理解,各位如果有一定兴趣的话,就不要错过啦。《和晁应之大暑书事》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