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否过于偏激,以偏概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否过于偏激,以偏概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933 更新时间:2024/3/20 6:56:07

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李白是一位高富帅,到处游山玩水,与杜甫整天忧国忧民的形象完全是格格不入的。那么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吗?事实上杜甫早年的时候也是一位高富帅,毕竟也是在想杜审言孙子,家里怎么会没钱呢?所以说杜甫在少年的时候,这小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正因如此才有优越的被教育条件。天上地上、琴棋书画这些都没少学,将杜甫打造成为了饱读诗书的高富帅。

由于很有钱,还有才华,所以立刻得到了李白的青睐。两个人和高适一起四处游玩,互相写诗,游玩的费用估摸着都算杜甫的了。

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的思考能力,杜甫曾经经历过上层人士的那种生活,他再看到底层人的苦楚时,才会有更加深沉的思考。

所以我认为杜甫的忧国忧民,绝对没有以偏概全的现象,反倒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对社会的一种冷静思考。杜甫历经人生百态,对生活更有发言权。

1、少年时期,杜甫是个意气风发的高富帅。

杜甫是凭实力把自己从高富帅,变成了矮矬穷。他年少时期家里很有钱,曾经多次带着钞票游山玩水。任何时候兜里有钱,大多数事情都好办。

所以杜甫这时期也结交了不少社会名流,类似李白、高适这类人,跟杜甫这样的高富帅,其实还是很投缘的。因为李白不喜欢攒钱,吃穿用度都靠朋友捧场,李白最喜欢的就是杜甫这种有钱有才且识货的朋友。

杜甫曾经写诗给李白: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感念杜甫慷慨邀请他免费旅游,包吃包住,所以也给杜甫写了一首诗: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诗词里就看得出,这个时候的杜甫,没有生活上的负担,是个正儿八经的高富帅,对人生充满了憧憬。

2、青年时期,杜甫是个为生活奔波的老黄牛。

可是人到中年以后,杜甫家里的钱似乎也花得差不多了,因此杜甫开始需要为生活而烦恼了。他跑到长安考科举、找工作,一连10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很显然这个时候杜甫的老本都被他吃光了,那小日子别提多辛苦了。但是杜甫这个时候还是很好面子的,一直不肯做小官,他的理想似乎跟李白一样,都想做大官,最好是宰相。

可惜现实总喜欢打人的脸,杜甫在穷困潦倒之际,为了养活家里的老婆孩子,至少跑去做了个河西尉,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意思很简单,就是瞧不上河西尉这种小官,毕竟奔波了十多年,咋能混这么惨呢?其实杜甫没必要自卑,李白那么大才华那么大名气,不也只是个御用诗人嘛!

此后朝廷似乎看到了杜甫不太高兴,于是就将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小官,这份工作主要就是管理兵器库的钥匙。

好歹有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杜甫松了口气,打算回家看看,结果一到家就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居然被活活饿死了!杜甫陷入了沉思,脸面值几个钱?能有小儿子的命重要吗?

自己辛苦努力了这么多年,最后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再看看那些土豪官绅们,他们不需要怎么努力,只需要学会害人,就能够整天大鱼大肉。

因此杜甫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你觉得这种感受,是以偏概全吗?我认为这是杜甫所见所悟后的感受。不光是他们家如此,像他这样的人在那个时期比比皆是。

3、中年时期,杜甫成了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人到中年,杜甫依旧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长安被攻克,很多大官都被叛军给抓了。杜甫运气好,这种仓库管理员,即使有编制,也没人会找你麻烦。因此杜甫躲过一劫。

这个时期的经历,让杜甫认识到了人生的真相。百姓受难,皆因为叛乱四起。因此杜甫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平叛做点事情!所以杜甫写下了这么一段诗,表达内心的激动: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此后杜甫便跑到了唐肃宗这里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左拾遗。可惜事业上刚刚有点起色,杜甫便因为营救房琯的事情,遭到了唐肃宗的贬谪。

4、老年时期,杜甫忧国忧民。

这回杜甫对仕途算是比较失望了,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杜甫看到了饿殍遍地的现象,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到了华州以后,杜甫发现华州和关中都遭遇了大旱,这对百姓来说无疑又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因此杜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若不是亲眼所见,又怎能如此形象呢?此后的杜甫长期漂泊,期间担任了华州司功、严武的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可惜终不如意,杜甫最终还是选择了辞职。

没了工作,杜甫就跑草堂里过着贫穷的生活,那日子实行相当苦的。年纪大了,又不事生产,家里的孩子年纪还小,所以家里日子别提多难了。村里的小孩儿还经常来欺负他这个老头子。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比较经典的一句话是这样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啥意思?他自己过着艰苦的生活,所想的却不仅仅是自己的苦,而是天下寒士们的苦。他希望大家都能够住得上好房子,能够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你说这是以偏概全吗?这是无病呻吟吗?当然不是,杜甫是用一生的体会在写诗,他的每一首诗其实都是那个时期的历史。

5、结局:漂泊一生,杜甫用生命在写诗。

甭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真实写照,杜甫写的诗里绝大多数都是唐朝在那个战乱年代的真实情况。

正是因为杜甫以写实的方式来写诗,才会让他的诗更加值得后人尊敬。而且也能起到警醒后人的作用。只有了解了前人的苦楚,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城东早春》作品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城东早春》是唐朝诗人杨巨源的作品。该诗推测是杨巨源在京城任职时所作,因为原文中有提到长安城。那这次作者是以早春为主题,为读者们描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能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城东早春》,这首诗还是非常值得阅读的。1、《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

  • 韩愈《湘中》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传统文化

    唐朝大诗人韩愈的仕途之路也十分不顺。因看到关中旱饥,百姓日子困苦,韩愈便上疏请求免徭役赋税。结果自己却被贬到阳山县当县令,实在令人寒心。后来韩愈来到汨罗江,想要宣泄内心郁闷,便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湘中》。韩愈借屈原来表达自己的惆怅心情,十分令人动容。1、《湘中》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

  • 将进酒赏析,将进酒的历史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传统文化

    说起将进酒这首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上学的时候可是要求全文背诵的。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是不同的。在郁贤皓《李白集》认为这首诗是创作于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36年前后。不过在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也就是公元752年。一般定位是李白在天宝年离开京城后,漫游在梁宋,与

  • 二十四节气真的是中国古代人发明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二十四节气的问题,二十四节气其实已经非常厉害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古代的中国人发明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详细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了,感兴趣的别错过了。首先,坚定肯定的回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完全是我们的古中国人先发明的!!!人类最初的原始文明,就是生态

  • 郫县豆瓣酱是哪个省的特产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郫县豆瓣酱的事情,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郫县豆瓣酱是哪个省的,因为其实中国很多省份都还是非常喜欢吃辣的,所以这个郫县豆瓣酱到底是哪个省的特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1、郫县豆瓣酱是哪个省的特产郫县豆瓣酱是“四川省”的特产,并不是这个湖南省了,这个大家一定要区

  • 王昌龄《采莲曲》全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我们古代的各种诗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很多诗词的寓意都是非常美好的。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真的是描述出了荷花永不凋零的意象,同时也写出了荷花之美。这首诗可是关乎于荷花的千古名作。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赏析一下。1、王昌龄《采莲曲》全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车船店脚牙中的"牙"到底是指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车船店脚牙”的问题,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俗话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还有这句话里面的这个“牙”又具体是指什么呢?还是非常的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开简单的分析揭秘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含出处)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最近很多人想必被一些有钱的恶人做的恶心事给刷屏了吧,真的过份了,所以很多人都在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网友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那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小编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 中国古代的"爱神"到底是谁?是梁山伯还是牛郎?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传统文化

    说到这个中国版的“爱神”想必大家也都比较感兴趣吧,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中国版的“爱神”到底是谁呢?很多人说是这个梁山伯我祝英台,那么真的是这两位吗?还是说有其他的一些说法,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期待你的加入。中国古代历代的神

  • 苏轼《花影》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传统文化

    《花影》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在公元1076年写下的。当时王安石再度担任宰相,苏轼些《花影》的目的,其实是在暗讽王安石,表达对新政的不满。那该诗理解起来比较的简单,对于喜欢苏轼或者古诗的朋友,都可以来欣赏一番。那译文和赏析都已经整理好了,各位小伙伴们就赶快来看看吧。《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