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454 更新时间:2024/1/18 16:00:38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一天自然是要和自己的爱人共同度过,表达自己的爱的,但其实七夕与情人节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七夕会被赋予情人节的含义,也都是后来才演变而来的,最开始的七夕就是乞巧节,是女儿节,是一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七夕会变成情人节,乞巧节又有什么样的习俗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七夕乞巧节的来历故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如今,七夕往往被视作“中国情人节”。说起来,从古至今,它也确实是个无比浪漫的节日,包括爱情主题在内,其内涵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

冷知识一: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由于节日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种生求子等各种习俗。还衍生出许多好玩的谜语,比如有一道谜语题目是“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庆生也不迟”,其谜底就是“七夕节”。

冷知识二: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关系?

七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搜神记》中,则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演绎成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

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景象的观测有关系。

冷知识三:这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如今,七夕以“中国情人节”为人们熟知。但也曾有观点认为,这本是单身女子的节日。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个时候,她们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民俗专家娟则表示,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古代,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乞巧,大多是未婚女孩过这个节日。在一些地区,这一天要为女孩儿举行成年礼。

冷知识四:“乞巧节”如何“乞巧”?

说到七夕“乞巧”的主题,比较流行的游戏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等。穿针乞巧始于汉,在后世特别流行。《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还有一种方法是“浮针取巧”。王娟介绍,女孩们会提前一天准备好一盆水放在院中,翌日水面会留有浮尘。然后,女孩们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的投影。后来,“乞巧”逐渐偏重女性参与。古代女孩拜织女,也是“求巧”。有时会通过一些竞技类活动选出手巧的女孩。

2、七夕是如何变成情人节的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描述,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随着时代发展,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拜织女、吃巧果、接露水等习俗渐渐丰富了“乞巧”的形式和内容。

相较于崇尚“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男子而言,“巧”是古代女子能安身立命的基础技能,也是贤惠能干、持家有道的代表。神话中的织女正是此中翘楚,作为天上的仙女,人们拜织女祈求获得相应的技能加持,正是勤劳的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乞巧,跟牛郎织女有关的“感情”线也是七夕一个重要的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受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影响,自古以来有关七夕的诗词,一字一句总关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从惊鸿一瞥到两情相悦,再到情感日常,古人有关“感情”的智慧总有一种了悟的洒脱,稠浓而不粘腻。

从传统乡土社会发展至现代城市化,“心灵手巧”是美德但并不是唯一评判女性优秀的标准,女子与男子一样在社会中自食其力,通过努力获得认可。“乞巧”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这时七夕的爱情元素被无限放大。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节日的普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发展的文化产物,也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日常。相对于被商家等各种因素推波助澜的西方情人节,七夕也渐渐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口味和节奏,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中式情人节”的标签。

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需要活化的生活基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七夕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变迁的脚步中发生嬗变既无可厚非又在情理之中。

3、七夕的习俗

拜七姐求姻缘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也令人感动与向往。相传,每逢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人间的喜鹊会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其中,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民间称之为七姐,是妇女和情侣的保护神。在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的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而单身的女孩们会对着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香桥会

在中国民间,香桥会可谓是七夕的一大传统盛事。传说,牛郎和织女会在每年的七夕这一天在鹊桥上相会,而香桥便是由鹊桥衍化而来。在江苏宜兴,每年七夕人们都会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就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穿得越快,就意味着乞到的巧越多,而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乞巧”的习俗最早始于汉代,西汉时期的刘歆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除了穿针乞巧外,民间还有“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活动,参与的女子通过乞巧的方式,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姑娘洗发

姑娘在七夕洗发,也是中国民间一项特别的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的少女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雪国》是如何表现虚无之美的,虚无之美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雪国》是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其实《雪国》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几个短篇故事,后来通过修改才汇成了这部《雪国》。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容想表达一种虚无主义,手法更是把虚无之美、悲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让人读完感慨万千。或许很多朋友还不太了解“虚无之

  • 鹤在古代有什么寓意,驾鹤西去的含义背景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鹤在古人眼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在道教文化中,那鹤究竟具有哪些寓意呢?邓友梅的作品《那五》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驾鹤西去”,意思为骑着鹤去到西方,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讲法,含有尊敬之意。可能会有小伙伴不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鹤”类比,其实鹤在古代有着

  • 酒桌文化是腐朽文化吗?有多污浊?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近期在网上有一个帖子被疯传了,主要讲的是一名刚刚入职银行的新员工因为个人原因,在酒桌上拒酒了,于是被上级踹打辱骂。同桌的其他人看到这种现象不仅没有一人上前制止,反而还以“正常人”的声音理直气壮地去批评这位新员工。我们的文化向来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垃圾文化常占上风。糟粕非但淘汰不

  • 如何直白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老子的《道德经》很多人都听说过,也听说过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听上去有点高深莫测,也很难用白话直接翻译过来,尤其是这里面所说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用简单的话可能还真的不容易去解释。那么,如果想要用最直白的话来对这两句话进行翻译的话,究竟应该如

  • 祇、祗、衹、袛如何区分?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汉字当中,有很多长相相似的汉字,但是却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话,很有可能会弄混,比如祇、祗、衹、袛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乍一看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但其实是四个不同的字,意思也都不相同,读音也不一样,那么你知道这几个字应该要如何来进行区分吗?这几个字分别念什么,又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小编来给

  • 七夕吃什么古人是怎么过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马上就要到了,现如今很多人都将七夕作为传统的情人节来过,那么在很多人看来,七夕自然就是一个属于情侣之间的节日了。但其实七夕在最开始的时候和情人节并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一个只属于女子的节日,而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情人节”。那么,你想知道古代人过七夕的

  • 胡说八道原意指的是什么,最早并非是一个贬义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传统文化

    “胡说八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没有根据,胡乱说话。不过据说“胡说八道”最早并非是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可能大部分朋友都不清楚“胡说”和“八道”的本意是什么,其实这背后还跟佛教有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孝又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传统文化

    人们经常会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这句话理解为,人如果做了三件事情,就是大不孝,其中一件就是没有生育后人,不能将家族继续传承下去。虽然这句话已经是断章取义,没有理解全篇的意思,但也有人很疑惑,既然说有三,那么除了这一条之外,还有两条又是什么呢?在古人看来,究竟做了什么样的事

  • 处暑如何养生吃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传统文化

    处暑是一年当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进入秋季之后的第二个节气,而处暑的意思就是“出暑”,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就意味着炎热的夏季,高温天气将会过去,未来会逐渐变冷,气温降低。那么处暑节气又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吗,到了处暑的时候,要怎么样注意一些养生相关的事情,怎样来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呢

  • “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表明了什么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是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只要让百姓和帝王保持同样的意志,这样大家便能同生共死,而不惧怕危险。此言也是突出了展开教育的必要性,对君王和百姓来说都非常重要。当然这句话放到现代同样适用,而且在我们日常交际中也是可以用到的,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