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还是河南,山西最早的人类遗址介绍

五千年历史看山西还是河南,山西最早的人类遗址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766 更新时间:2024/1/18 13:21:23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叫“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三千年历史看河南”。不过在人们的印象中,陕西和河南的历史要更加深刻,因为这两地是各朝代被当做都城最多的地方,山西的存在感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为什么会有“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的说法呢?实际上这跟中华明的起源有关,而且从山西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来看,距今年份更加久远。可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的历史,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被挖掘出来。

1、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关于山西,许多人都知道这里是座历史古城,随随便便就能举出一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和事情,比如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长平之战;比如赵氏孤儿;比如满门忠烈杨家将……但山西的历史其实远不止此。这里不仅是经济政治的重要盘踞点,更有可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源地。

看山西的历史,不可避免会看到在这里,帝都皇城曾风云变幻。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舜禹时期,山西就承担起了它不可多得的历史作用。相传山西临汾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伟人尧的发祥地,因此陶寺遗址被后世称“尧都”,舜出生于诸冯(今山西运城),而另一个伟人禹则是建都于山西运城。

过了很多很多年,“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让世界知道山西曾经经历了距今三、四千年的两个朝代——夏、商的兴起与灭亡。时光不停更迭,周武伐商建周,无论是同室近亲还是有功之臣皆得到了自己的封地,从此掀起了弱肉强食之争战乱不断,形成了春秋早期割据的局面,其中当时称为晋国的山西为领导一方诸侯国的霸主国家,实力十分雄厚,它的腹地也可以说是都城就是如今的运城。

政治、经济总是相辅相成,政治的发达,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

几千年来,山西巨贾地位恒然。山西这座城,从秦、汉、魏、晋到后面的五代十国,朝代更迭,不变的是它在统治者心中关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山西一度成为了宋元明清经济的命脉。

宋辽时期山西的经济就进入了繁荣的阶段,山西境内生产的铁煤、丝绸、盐等物件儿更是名扬天下。到了元朝,山西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军事政治关隘,发达的经济文化成为了与山东、河北齐名的元朝腹地。明清时期,这种现象更盛,通过当时山西诸多巨贾晋商的努力,中国的商品名扬海外,享誉亚洲,为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说到这里,经济、政治还是不能完全体现山西的地位,要真正了解山西的历史地位,就必须看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美丽的汾河河畔的丁村在1953年之前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农村,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里竟然是含有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根据后来的考古学家证实,在丁村遗址的九龙洞遗址里发现了属于十七万年前的石器加工厂。在此之前的新中国关于探索旧石器时代的成果仅限于“北京周口店人”,而如今发现的“丁村人”无疑是考古旧时代遗址上的重大突破,直接填补了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研究上四十万年至一万两千多年的空白。

除去旧石器时代遗址,山西省陶寺遗址也因此被视为“华夏五千年,放眼看山西”的重要佐证。山西省陶寺遗址的发掘表明,距今4300年至4000年,陶寺遗址就已经进入了早期文明时代,要比此前被推测为中华文明始源的二里头文化时期还要早几百年。

2、三千年历史看河南

另一边三千年历史看河南也不是浪得虚名,光是神龙文化、汉字文化和姓氏文化就够研究人员吃一壶了。但为什么河南的历史地位能够得到如此之高的认可,还得看华夏同源。

河南位于黄河的中下游,也同样是华夏五千年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进行生息繁衍,也是在这里最早进入了石、铜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河南地势平坦辽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因此放眼四千年前,这里就有许多祖辈居住,也是今天许多华夏儿女的祖居之地。无论是龙山文化遗址还是人祖伏羲陵,河南都记录着人类祖先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证据。

人类在这里繁衍,朝代在这里更迭,历史便这般推进着。

春秋晚期三分晋国代表着春秋时期的结束和战国时期的开始。从三分晋国开始,政治军事的主要中心就逐渐转移到了地理位置更加优渥的河南。沧海桑田间,从三皇五帝到后来商朝覆灭建立西周,从晋国建立“成王桐叶封弟,叔入主唐国”到春秋晚期三分晋国,历史的焦点逐渐从山西转移到了被称为中原之土的河南,之后的许多年里在此建都的朝代更是数不胜数,这才成就了“三千年历史看河南”的美名。

古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许多人读历史,就将历史看作智慧的源泉。但其实历史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民族的过去,是民族的来处。勿忘来处,方有归途。

标签: 传统文化

更多文章

  • 羌红与哈达有什么不同?区别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统文化

    如今我国的羌族和藏族是起源于几千年的古羌族。我们都知道藏族和蒙古族在迎接贵客、贵宾的时候会向客人献上哈达来表达自己洁白纯洁的欢迎之心,并且送上祝福。羌族也是同样如此的,会献上鲜红的羌红来表达堆客人赤诚的心,会热烈欢迎贵客,并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气满满。那么羌红与哈达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

  • 狗头军师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传统文化

    “狗头军师”这个词一听,可能很多人都会发笑,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极其口语化的词,竟然也是一个成语,既然是成语必然有来历和典故,那么狗头军师这个成语究竟是有什么来历,有什么历史背景呢?狗头军师出自何处,又是说的是谁呢?成语狗头军师究竟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现在又该怎么来用

  • 手指短而粗,终身必忙碌有道理吗,背后的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传统文化

    “手指短而粗,终身必忙碌”是一句俗语,意思从字面就很好理解,古代民间觉得手指短粗者,便是天生的忙碌命,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其实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肯定是没道理的,毕竟人的手指长什么样都是基因决定,和忙不忙碌没关系。不过手的确能反应出一个人的操劳程度,但这和你从事的工作有关。当然

  • 七夕也是乞巧节有什么来历?有什么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一天自然是要和自己的爱人共同度过,表达自己的爱的,但其实七夕与情人节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七夕会被赋予情人节的含义,也都是后来才演变而来的,最开始的七夕就是乞巧节,是女儿节,是一个专属于女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七夕会变成情人节,乞巧节又有什么样的习

  • 《雪国》是如何表现虚无之美的,虚无之美该如何理解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传统文化

    《雪国》是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其实《雪国》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几个短篇故事,后来通过修改才汇成了这部《雪国》。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容想表达一种虚无主义,手法更是把虚无之美、悲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让人读完感慨万千。或许很多朋友还不太了解“虚无之

  • 鹤在古代有什么寓意,驾鹤西去的含义背景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鹤在古人眼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在道教文化中,那鹤究竟具有哪些寓意呢?邓友梅的作品《那五》中,有这样一个成语叫“驾鹤西去”,意思为骑着鹤去到西方,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的讲法,含有尊敬之意。可能会有小伙伴不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鹤”类比,其实鹤在古代有着

  • 酒桌文化是腐朽文化吗?有多污浊?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传统文化

    近期在网上有一个帖子被疯传了,主要讲的是一名刚刚入职银行的新员工因为个人原因,在酒桌上拒酒了,于是被上级踹打辱骂。同桌的其他人看到这种现象不仅没有一人上前制止,反而还以“正常人”的声音理直气壮地去批评这位新员工。我们的文化向来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垃圾文化常占上风。糟粕非但淘汰不

  • 如何直白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传统文化

    老子的《道德经》很多人都听说过,也听说过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听上去有点高深莫测,也很难用白话直接翻译过来,尤其是这里面所说的“道”究竟指的是什么,用简单的话可能还真的不容易去解释。那么,如果想要用最直白的话来对这两句话进行翻译的话,究竟应该如

  • 祇、祗、衹、袛如何区分?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传统文化

    在汉字当中,有很多长相相似的汉字,但是却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话,很有可能会弄混,比如祇、祗、衹、袛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乍一看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但其实是四个不同的字,意思也都不相同,读音也不一样,那么你知道这几个字应该要如何来进行区分吗?这几个字分别念什么,又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小编来给

  • 七夕吃什么古人是怎么过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传统文化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马上就要到了,现如今很多人都将七夕作为传统的情人节来过,那么在很多人看来,七夕自然就是一个属于情侣之间的节日了。但其实七夕在最开始的时候和情人节并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一个只属于女子的节日,而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情人节”。那么,你想知道古代人过七夕的